(三)彭剑锋:时代赋予拼搏奋斗以新的含义

我非常赞同中设设计集团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旗帜鲜明地提出拼搏者文化,而且正在把拼搏者文化变成企业文化和行动纲领,这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是一大创新。

实践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拼搏者文化、奋斗者文化都来自于实践,并不是来自学者的创造。企业界类似的提法还有以华为为代表的奋斗者文化,以及在餐饮企业中提倡的勤奋者文化。

1.拼搏者文化与奋斗者文化异同

拼搏者文化与奋斗者文化有什么不同?我认为,拼搏者文化指向的是,企业革命尚未成功,还没有解决基本生存的问题,还需要拼命去“拉山头”“占地盘”。在这种条件下,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比别人更拼搏,“狭路相逢勇者胜”,才能获得生存权。对一家处于高速成长的企业,拼搏者文化更有针对性。

奋斗者文化指的是,企业已经功成名就,成为行业领袖,作为成功者、领先者,就会面临要不要持续奋斗的问题。如果不持续奋斗,整个组织就会懈怠,没有变革精神,成为“不思进取的鱼”,被“游得快的鱼”吃掉。所以当华为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时候,明确提出要持续奋斗,要以客户为中心。

如果说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相同点是什么?从企业的角度讲,不管是拼搏者还是奋斗者,都是基于价值创造。基于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基于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基于持续为员工的发展成长提供机会和舞台,基于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最终推动企业的基业常青,所以必须要持续拼搏奋斗。

只要市场存在竞争,拼搏奋斗就永远存在。没有哪家企业说,不拼搏、不奋斗,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只要参与市场竞争,不拼搏、不奋斗的企业肯定会被淘汰。虽然现在谈生态、谈和谐,但是最终市场经济的本质离不开竞争,只要参与竞争,就必须强身健体,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从这个角度讲,拼搏奋斗实质上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精神、必要条件。

2.拼搏奋斗不等于牺牲身体健康

整个社会发展到今天,拼搏和奋斗的方式要发生变化,要对拼搏者和奋斗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赋予不同的含义。拼搏精神与奋斗精神是永恒的,但是怎么拼搏、怎么奋斗,这是方式方法问题。在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方法可能是不一样的。

早年一无所有的时候,拼搏者、奋斗者在最艰苦的地方,天天加班,不顾身体去拼命,哪怕牺牲生命。到了今天,在拼搏奋斗的同时,我们要合理加班,有智慧地奋斗,不能蛮干、苦干,要巧干、智慧地干。

今天讲拼搏奋斗,要回归到对人的尊重上来。首先要尊重和保障人的身体健康,在某种意义上,现在不鼓励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要珍惜生命,珍惜身体健康。很多人追求工作、生活平衡,追求既持续创造价值又保持身体健康,这是最好的方式。

在华夏基石作咨询师,既是高强度的脑力活动,也是体力活儿,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各个行业企业,很累很辛苦。我们那群有着高自驱力的合伙人经常讲要“快乐拼搏、快乐奋斗”。

衡量所谓的“996”工作制也是如此。如果“996”工作制并没有让一些人不快乐,那就无所谓,但如果让人感觉很痛苦,那就不要施行了。如果是被别人驱动着不得不做,短期可以为了目标妥协,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靠自驱动,企业能做的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自驱动性。

前不久我在欧洲连讲了3天课,按说是很累的,但是却越讲越兴奋,为什么呢?因为我把华人企业家的情绪全调动起来了,使他们受到感染,我也很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不觉得连讲3天课是痛苦的,而是觉得很快乐。我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了,也是如此跟一拨一拨的年轻人打交道,看着他们成长,始终是充满新鲜感。有成就感,就不会觉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所以说拼搏奋斗一定要基于价值创造,不创造价值的拼搏奋斗叫傻干。拼搏奋斗一定要基于自驱动,拼搏奋斗的过程不能是一个感到痛苦压抑的过程,即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也要很快乐,因为快乐最重要。

奋斗者的代表人物我认为是企业家。

比如任正非就是一个奋斗者。任正非很伟大,读书很多,视野很开阔,天下大事尽收眼底,虽然七十多岁了,但他的洞察力、判断力,连年轻人都比不过。2019年他几次接受媒体访问时,很多话说得恰到好处,说得很绝妙,说得很透彻,使你不得不服。这需要有学习能力,有自我批判精神,有很强的底气。

还有我非常欣赏的企业家何享健,我认为他做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把企业大权交给方洪波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打他喜欢的高尔夫球了。这与他的胸怀、境界有关系,不留恋权力,充分信任继任者。

我不太赞成企业家把企业做成功了,身体做没了;我也不太赞成企业做成功了,却牢骚满腹,觉得自己受了多少苦,经历了多少磨难。

拼搏者、奋斗者是从来不抱怨的,是苦中作乐。苦都是自己找的,本身就是以奋斗为快乐。

据我的观察,以奋斗为快乐的人,往往寿命很长。中国人民大学的一级教授中,最年轻的89岁,最大的96岁,很多人还在讲课、写文章。人要持续奋斗,只有持续奋斗才能激活身体所有的细胞,才会始终保持着生命激情。我一直认为,奋斗精神比身体上的劳累辛苦更重要,持续奋斗的精神是永恒的。

3.四个标准判别拼搏奋斗者

在企业里建设拼搏奋斗者文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判别拼搏奋斗者,即什么样的人叫拼搏者、奋斗者,要有一套标准;二是制度机制的设计。

如果给拼搏者、奋斗者定个标准,我认为有四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使命驱动。快乐来自于使命驱动,再加上天赋,如果天生就是一个自驱动的人,就会有激情,就会快乐。

第二个标准是能提出挑战性目标,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达到一个目标又提出一个新的目标,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拼搏者、奋斗者都是对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对自我要求不高的人是“差不多主义”。只有拼搏者、奋斗者才给自己不断加码,不断挑战新的目标。

第三个标准是有自我批判精神,不会自满,不会自大,也不会自我膨胀。我非常欣赏任正非的地方是,他能把姿态放得很低,即使他已经功成名就了,这体现了他的底气和信心。可以说,拼搏奋斗者从心态上来讲是快乐拼搏、快乐奋斗、永无止境,能够自我批判。

第四个是超常付出,先付出再讲回报。做什么事情,想要做好做成功其实都需要拼搏奋斗,都需要超常付出。拼搏者、奋斗者必须要付出,要有奉献精神,但是超常付出并不是简单的加班文化,用加班制度约束大家被动“拼搏奋斗”不是真正的拼搏奋斗。自我驱动,自我拼搏奋斗,先付出再讲回报,而不是先谈回报再付出,这是拼搏奋斗者很重要的标准。

4.要让拼搏奋斗者能脱颖而出

作为一家企业来讲,中设设计集团、华为都提出了拼搏者、奋斗者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机制,使得拼搏者、奋斗者能够脱颖而出,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如果一家企业没有拼搏者、奋斗者文化,那么那些拼搏者、奋斗者就没有成就感,其行为就得不到赞赏。我们常说:“向雷锋学习,但是绝不让雷锋吃亏。”要形成“好人不吃亏、坏人不得志”的拼搏奋斗者机制和文化,核心是建立一套拼搏者、奋斗者评价标准,把那些不愿意持续奋斗、不愿意持续干下去的人淘汰,使那些有奋斗精神的人,愿意为公司多付出的人能够脱颖而出,得到更高的评价,有更好的机遇、待遇和发展前景。

从个体角度来看,拼搏奋斗与否其实和人的性格天赋有关。简单地划分一下,企业最常见的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被驱动型的,需要在别人安排下、用规则约束着干活。他不是不干活,而是被动干活;另一种是自驱动型的,就是他能主动安排活干,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所谓“不待扬鞭自奋蹄”。

所以,企业选对人比培养人更重要。企业用人,第一选有拼搏奋斗精神的人,第二选有价值创造能力的人,这两点非常重要。

一个组织中的人,首先要志同道合。如果你的兴趣、自驱动就是想拼搏奋斗,自己就是一个正能量的人、快乐的人,那你就来;如果是那种天天抱怨的人,那就别来,免得破坏组织氛围。在这个基础上,你必须要有能力,要能够创造价值,有的人有意愿拼搏奋斗,但是没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也不行。

现在要特别强调拼搏者、奋斗者的能力建设。过去的拼搏奋斗者形象,往往过于强调比别人付出更多时间、更能拼命。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要通过组织变革提高人均效率,提高创新与科技含量,提高整个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这是中国企业下一轮人才驱动最重要的地方。只有比别人更有智慧地工作,更有专业能力地工作,更有效率地工作,才能赶超别人。

现在企业新的战略转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知识能力跟不上、人才素质跟不上。这就是为什么任正非面对媒体采访时,不谈华为的问题,而是谈教育问题。芯片的问题就是一个教育的问题,钱要砸在科学家身上、砸在老师身上。如果老师自己活得“灰溜溜”的,没有自信和尊严,又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呢?同样的,要使拼搏奋斗者脱颖而出,绩效价值取向要转型,建立让拼搏奋斗者脱颖而出的绩效价值导向,才能把拼搏奋斗者选拔出来,让拼搏奋斗者得到回报。其实还是华为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这是人力资源的三个要素。

5.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提倡拼搏奋斗

一家企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任何发展阶段都需要奋斗者,即使未来有很多智能机器人,也要不断创新创造。智能机器人可能会替代很多工作,但人类的创新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是机器人替代不了的。

拼搏者、奋斗者首先是价值创造者,这种价值一定是基于客户价值。过去的公司治理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现在相关利益价值理论认为,除了为股东创造价值,还要为客户、为人才发展、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为社会进步做贡献。换句话说,现在奋斗者的价值创造是多元的,从单一的股东价值转向客户、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社会,是一个综合的价值体现。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提倡奋斗者文化?从老板的角度、股东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多创造价值和利润,这是财务指标。从员工的发展、客户的体验、社会责任承担的角度来讲,又不仅仅是财务价值,还包括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直接的体现是员工创造的额外溢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你比别人付出的更多,靠的是勤奋;二是你的人均效能比别人高,更能有智慧贡献价值。

快乐的奋斗者、身心健康的奋斗者是最值得推崇的。身心不健康、不快乐的人,最终不能真正实现价值诉求。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上,与世界先进企业差距还很大。这种差距使得我们不能懈怠,未来10~20年还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超过别人,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四十多年不衰,就是因为我们比别人付出更多。

很多人羡慕欧洲人民过着“慢悠悠”的高质量生活,相比较之下,中国人太忙了,生活节奏太快了,生活质量不高。的确,欧洲虽然经济在走下坡路,但人民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主要是他们有本钱过这种慢生活,因为社会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允许他们过慢生活,慢并不是一种退步。而我们的整个社会发展还没有达到让每个人慢下来的程度,说简单直接点,就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还没有那么强,很多关键技术还掌握在人家手里。华为为什么一直提倡要有危机意识,要持续艰苦奋斗,即使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也要比苹果、高通付出更多才行,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

我们的技术优势、竞争能力都还需要培育和积淀。在市场经济中,在全球化竞争中,我们不拼搏、不奋斗,就会被淘汰出局。

再说,所谓的慢生活,其实是有质量、有文化内涵的慢。我去罗马,在短暂的停留时间内就想去逛逛古董店,结果恰逢周末,街上的商店都不开门营业。好不容易等到星期一,一早上就去古董店门口等,结果上午10点半古董商才过来开门,但是这里的古董商颠覆了我对于古董商的印象。他们穿着打扮很正式,很绅士,一举一动都透着气质和文化,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认为自己从事的行业是艺术行业,而不仅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只是个谋生手段。联想到我打过交道的国内很多古董商,他们就真的只是在经商。

我个人觉得,未来至少20年内,中国还是要比别人付出更多、要持续拼搏奋斗。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文化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以后,才会真正懂得享受生活。

我相信,随着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我们也会逐步放慢一点步伐,更加追求生活品质,就像是从吃快餐到吃正餐,再到吃法式大餐的转变。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还处于快餐和正餐的转型过渡期,所以还要持续奋斗,健康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