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渊源很复杂。首先是老子、庄子(约前369-前286)的道家思想。老、庄道家思想中的“道”论和养生论对道教的影响特别大。老子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清净自正”243。他主张以“道”观物,静观玄览;“致虚寂,守敬笃”,抱一守雌。这些“道”论及认识方法、修养方法,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庄子·刻意》篇记载当时的“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他们重视身体的修炼,“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本人则更重视精神的修炼,修炼方法就是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244。另外,老、庄道家思想中已经有神仙思想。如《老子》提到“谷神不死”,“故能长生”,“长生久视之道”245,《庄子·逍遥游》则描述神仙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些说法是道教神仙思想的渊源之一。所以在早期道教中,神化老子、庄子,以《老子》、《庄子》为道教经典,成为创教的重要工作。东汉明帝、章帝之时,有人开始将老子看成是“道”的化身246。汉朝末年,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教主和尊神。
老、庄道家的宗教观有一个特点,就是将自然的、形而上的、有哲学本体性质的“道”作为世界的根本,代替了“上帝”或“天”的至上神地位。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把握了“道”,也就把握了鬼神的本质,“能无卜祀而知吉凶”,而且不用害怕鬼神对人的伤害。《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247老、庄思想诞生于南方荆楚地区,当时该地区“信巫鬼,重淫祀”248。反思和超越原始宗教和民间宗教的结果,使老、庄的“道”论有自然主义的泛神论249色彩,道教的神仙思想也保留了这一特色。
道教的第二个思想渊源是战国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黄帝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随着“五帝”崇拜的兴起,黄帝在信仰中的地位也突出起来。在阴阳五行说中,黄帝色尚黄,土德,居中,为五帝之首。黄老之学则将黄帝与老子学说结合起来。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是黄老之学的中心。据一些学者考证,流传已久的《管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都属于战国时期的黄老著作。其思想特点是以道家为主,吸收儒、法、阴阳各家,兼综一体。在西汉初年的政治意识形态中,黄老之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它继承老子“清净无为”思想,吸收儒家的道德学说和法家的刑政主张,配合政治上休养生息、与民休息政策,推动了“文景之治”的出现。东汉时期的黄老之学,侧重于养生,神仙思想更加浓厚,河上公《老子章句》可以作为代表。它说:“人能养神则不死也”。又说:“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250东汉后期,社会上流行黄老崇拜,黄老之学的宗教化倾向明显加强。汉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张角也“奉事黄老道”251。可见,道教的产生和黄老之学有密切关系。
三是墨子的思想。墨子主张尊天明鬼,利用宗教信仰中的“天意”,宣传“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他告诉人们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要大家“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以便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252。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也主张有财物的人要“乐以养人”,“周穷救急”,有道德的人要“肯教人开蒙求生”,“守德养性”。253墨子提倡自食其力,互利互助,认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254。《太平经》也认为“人各自衣食其力”,反对“强取人物”。255墨家的兼爱互利的思想和团结互助的主张,和早期道教的一些思想不无关联。此外,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变化方术,也依托墨子。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记有《墨子·丹法》,《遐览》篇记有“变化之术”的《墨子五行记》,葛洪还把墨子列入《神仙传》,说他“外治经典,内修道术”,后“得地仙”。《神仙传》记载孙博、封衡都宗墨子。孙博“治墨子之术,能使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耀数十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指大树生草则焦枯,更指还如故”256;封衡自幼学道,有《墨子隐形法》一篇。
四是战国秦汉时期的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道教的神仙形如常人,但长生不死,逍遥自在,神通广大,是现实个体生命升华达到永恒的自然境界。秦汉时期的一些帝王,希望长生不死,喜好神仙方术,推动了神仙方术的盛行。东汉王充(27-约100)著《论衡》,其中《道虚》篇专门驳斥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仙道”传说。这些传说有:黄帝铸鼎飞升,淮南王得道升天,卢敖学道成仙,东方朔度世不死,老子修道成真人等。《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的方士,各有非凡的道术,如王子乔有神术,冷寿光、鲁女生有房中术,费长房有符术,左慈有变术等。神仙方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则演变为道教的道士。
五是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尚书·尧典》提到“山川”、“群神”。儒家十三经之一的《礼记》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257这些自然神包括日、月、星辰、风、雨、山、河、户、灶诸神,在初民信仰中,绵延不绝。其中的许多神灵,演变成道教的尊神。如天地变成玉皇大帝,天、地、水三神变成三官,北方七星宿神变成玄武(真武),其他如东岳大帝、四海龙王、城隍土地、门神、灶神等,都是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共祭神灵。
六是民间宗教中的巫术。巫术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太平御览》引《归藏》说,黄帝时有巫咸,《山海经》提到巫彭、巫阳、巫抵、巫履、巫凡、巫相等。《吕氏春秋·勿躬》提到“巫彭作医”。远古时巫医不分,当时的人们认为疾病源于鬼神附体或灵魂出窍,需要巫术予以解除或招回,由此产生了用符咒驱鬼或招魂的法术。专门从事巫术的人叫巫祝或巫师,他们是原始社会的职业宗教家,负责神与人之间的交通。殷商甲骨文中,“巫”是双手捧玉,人敬事神的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巫”字字义说,“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是当时的女宗教家。《国语·楚语》说,“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当时的男宗教家叫“觋”,女宗教家叫作“巫”,两者后来统称巫师。道教用符水治病,为人驱鬼招魂等,很可能受巫术的影响。
此外,道教的产生,和儒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也有割不断的联系。早期道教都维护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如东汉时期的《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经典,它提出为道要忠君、孝亲、敬长,在历史上首次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258,葛洪则认为求仙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259。后来的道教也大多如此,决不反对纲常名教。阴阳五行学说则对道教的炼丹理论有重大影响,是道教内、外丹法的理论根据。《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的,《周易参同契》则假借《周易》爻象说修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