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顾客沟通
与顾客沟通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a)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b)处理问询、合同或订单,包括变更;
c)获取有关产品和服务的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d)处置或控制顾客财产;
e)关系重大时,制定有关应急措施的特定要求。
8.2.1.1 顾客沟通——补充
应按顾客同意的语言进行书面或口头沟通。组织应有能力按顾客规定的语言和形式来沟通必要的信息,包括按顾客规定的计算机语言和格式的数据,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电子数据交换,等等。
8.2.2 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确定
在确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时,组织应确保以下两点:
a)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得到规定。
要求包括以下两点:
①适用的法规要求;
②组织认为的必要要求。
b)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组织的要求。
8.2.2.1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确定——补充
这些要求应包括回收再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根据组织对产品和制造过程的认知所识别的特性。遵守ISO 9001中8.2.2条a)①项的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适用的与材料的获得、存储、搬运、回收、销毁或废弃有关的法规。
8.2.3 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8.2.3.1 组织应确保有能力满足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在承诺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之前,组织应对如下各项要求进行评审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组织规定的要求;
d)适用于产品和服务的法规要求;
e)与先前表述存在差异的合同或订单要求。
若与先前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存在差异,组织应确保有关事项已得到解决。若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组织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注:在某些情况下,如网上销售,对每一个订单进行正式的评审不切实际,作为替代方法,可对有关的产品信息,如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进行评审。
8.2.3.1.1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评审——补充
组织应保留形成文件的证据,证明对ISO 9001中8.2.3.1条正式评审要求的弃权有顾客授权。
8.2.3.1.2 顾客指定的特殊特性
组织应符合顾客对特殊特性的指定、批准文件和控制的要求。
8.2.3.1.3 组织制造可行性
组织应采用多方论证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以确定组织的制造过程是否可行,是否能够始终生产出符合顾客规定的全部工程和产能要求的产品。组织应对新的制造技术或产品设计技术,以及更改过的制造过程或产品设计进行可行性分析。此外,组织应当通过生产运行、标杆管理研究或其他适当的方法,确认能够以所要求的速度生产出符合规范的产品。
8.2.3.2 适用时,组织应保留下列形成文件的信息
a)评审结果;
b)针对产品和服务的新要求。
8.2.4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更改
若产品和服务要求发生更改,组织应确保相关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更改的要求。
【理解】
(1)COP合同评审过程主要有三个部分:制造可行性评审、订单评审、订单变更。
(2)所有的新项目要进行前期的可行性评审,评审的项目包括模具、设备、人力、厂房、检验可行性、法规、材料、委外加工等,评审出的风险要制定改善方案。要区分合同评审和订单评审。合同评审对象是合同,包括法规、索赔、付款、交货周期、品质异常处理等;订单评审的对象是具体的订单,包括交期、数量、交货地点、检验标准、验收方式,风险主要是能否准时交货。
(3)常规机种也要评审,主要评审交期的可行性,要识别影响交期的风险,包括原材料库存、材料及委外周期、各工序上线及完成时间,评审人员包括采购、制造、生产管理、仓库管理等部门人员。
(4)工程部门要了解客户对新产品特殊特性的要求,并形成特殊特性清单。
(5)接到新项目,业务部要了解客户的特殊要求,形成过程与顾客特殊要求矩阵图,前期的APQP要满足客户特殊要求,比如PPAP提交、PPK要求、MSA要求,等等。
(6)客户订单变更,如交期变更、数量变更、交货地点变更,业务员收到变更信息后,交给PMC部,PMC部要评审变更的可行性,如果可行,将变更通知发送给相关部门。
(7)口头订单要形成订单确认表,让客户确认,同时公司内部要评审订单的风险。
(8)预估订单要进行交期分解,检查库存和模治具,然后决定入库时间。客户正式订单要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工艺、检验与实验、材料、产能等,同时查库存,再回复客户交期。
(9)和客户沟通的人员要参加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语言、工具使用、风俗习惯等,确保沟通顺畅,让客户满意。当客户有指定的语言时,要用客户指定语言和客户沟通。当客户要求用8D报告或5WHY回复客户投诉时,要用客户指定的格式。
(10)认证审核需要用到的证据:
①订单评审表。
②订单变更通知。
③特殊特性清单。
④制造可行性评审表。
⑤生产通知单。
(11)认证审核时常发生的错误:
①订单评审没有具体的内容,没有识别潜在风险,识别出的风险没有控制措施。
②针对新订单或合同没有进行商务条款评审,比如法规、索赔,等等。
【作用】
(1)管理就是打提前战,订单评审就是提前识别风险并解决,避免接了订单或合同,却满足不了客户的要求。
(2)接到订单或合同,各部门要马上评审本部门能否满足要求,如检验工具、检验方法、原材料、设备能力、工装模具等,如果不达标,马上讨论如何达成。
(3)订单变更要及时通知生产管理人员,避免造成损失,比如客户要求提前交货,生产现场就要切换机种,优先生产该客户预订的产品。
(4)管理一定要抓住重点,如特殊特性、重点客户、重点产品、重点员工、重点关注材料、重点关注的供应商。抓住重点,就解决了主要问题,降低了管理成本。
(5)业务部的对接部门只有三个,新项目或工程变更找工程部,订单问题找生产部,品质和环保问题找品质部。业务部不要把这三个部门的对接人员架空,否则会带来管理混乱。
【落地】
(1)业务部接到订单,先确认订单是否有错误,没有错误立即发送给PMC评审。如果是老订单,PMC部自己评审,查库存,与采购员确定交期,查车间产能,回复客户业务交期。如果交期出现问题,PMC部召集业务、品质、生产、工程、仓管、采购部门开会评审,如有争议,立即上报,由总经理做出决定。
(2)新项目评审需要识别风险,这个一般放在APQP中,叫作制造可行性评审。第一次量产订单,需要各部门主管参加评审,评审采购何种材料,采购的材料回厂日期,检验工具及标准,工艺资料,生产设备、人员,周转设施等。各部门要识别潜在风险,制定方案,比如材料如何采购才能不影响生产,生产各道工序人员如何配合才能达成交期,等等。订单评审用的表格是统一的,只是第一次量产订单需要所有部门签字,后续生产的订单只需要PMC部和业务部签字。制造可行性评审所有部门都要签字。
(3)业务部要制作一份交货跟踪表,列明总共有多少订单,已交了多少,还剩多少,每天更新,下班前共享到企业微信群。
(4)订单评审结束,生产部要给业务部递交一份交期分解表,列明材料什么时候到,每个工序什么时候操作,业务部每天要查看生产部的生产进度跟踪表,监督生产是否按预估的进度进行,如果拖延,要及时与生产部协商。
【模板】
(1)四级文件××-04-065 可行性评估报告【参见本书第二篇研发工程部统筹四级文件】
(2)程序文件××-02-01 合同评审控制程序【参见本书第二篇业务部统筹二级文件】
(3)程序文件××-02-04 APQP控制程序【参见本书第二篇研发工程部统筹二级文件】
(4)四级文件××-04-045 订单评审表【参见本书第二篇业务部统筹四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