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所行业市场增量的三个来源

个体诊所虽多,但质量不高,而且面临经营模式单一、利润增长点少、经营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等问题。单打独斗的诊所生存变得异常困难,这给诊所连锁化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要吸引到更多的患者就诊,诊所需要摆脱以往单一化、小型化的形象,通过优质、专业的服务吸引患者。

诊所客源的第一个增量,来自公立医院转移出来的客源。

图1-6诊所和门诊部历年门诊服务数量(万次)

从图1-6中数据来看,门诊部的患者就诊增长比例要低于诊所的增速。也就是说,未来大量新型诊所诞生后,想办法通过优质的医疗服务、市场推广活动来扩大客流量是第一关键要素。

图1-7 诊所+门诊部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占比

2016年总的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为793170万人次,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436663.3万人次,超过了50%(图1-7)。其中,选择到诊所和门诊部的总就诊人次为60107.6万次,其实仅占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的16.12%,占总就诊人次的8.88%。未来,到诊所就诊的患者比例还将持续上升。国家密集的政策落地,有望对基层医疗的相关产业形成拉动,显著加大诊所的投资机遇。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到2050年有将近1/4的人口超65岁。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决定了基层医疗领域改革将康复护理、慢性病防治、医养结合纳入重点。中国人口越来越多患有非传染性慢性病,如糖尿病、内分泌失调和心血管疾病。

在老龄化的社会人口结构背景下,现有医疗体系在针对常见病、慢性病、康复、医养结合等基层诊疗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这类疾病的承载机构目前集中在医院,逐步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移。而诊所在慢病管理、老龄人口康复治疗过程中,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诊所在科室设置、服务对象方面可以针对性地考虑老年慢性病人群。

目前国家的医改目的,是要把大量的医院门诊量引流到基层医疗机构,所以从趋势来看,医院门诊服务将会大比例向基层转移。而诊所作为基层医疗的重要补充,将会承接很大部分就医人群。

诊所客源的第二个增量,来自于医疗服务可及性提升后,更好、更快、解决居民的常见病需求。根据普华永道的《新进入者与新医疗经济》调研报告中的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一年内38%的消费者当有医疗需求时却放弃了医疗服务,除了症状缓解的主要原因外,工作时间冲突、家庭事务时间冲突、经济条件的考虑分别占了51%、35%与28%的比例。

以上数据说明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是医疗创业领域新进入者的主要机会。而诊所布局于社区周边,医疗的可及性更强,能让居民享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给常见病、慢性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诊疗服务,让更多人能方便地使用医疗服务。

诊所的市场增量的第三个来源,是针对中高端人群的医疗服务。这类诊所是市场新且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高大上的就医环境、有温度的医护服务来吸引患者。这种诊所能够更好地体现医生的服务价值和医疗人文关怀,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随着消费升级大潮和资本的追捧,新型诊所的就诊热潮一直在大城市中蔓延。

这些年来,三级分诊、门诊禁液、跨省执业、备案制落地等大量鼓励基础医疗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医疗市场日益开放。医生走出体制自建新型诊所已不再是空谈,各种类型和模式的新型诊所也应运而生。

区分于早些年诞生的个体诊所和连锁诊所,新型诊所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服务为导向。患者前往诊所,购买的是诊所的环境、服务,以及医生的学识、专业能力及对患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