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变革时期,企业家如何保持战略定力

1.彭剑锋:不确定时代的最大确定——企业家意志

(1)不确定是常态,确定也是常态。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不确定时代的管理定力与机制创新”,不确定、定力、创新这是三个关键词。

先说“不确定”。从哲学层面来讲,不确定的另一面就是确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确定中有不确定,不确定中有确定;变与不变,如果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它们就是“态叠”,是量子叠加态。

但为什么现在大家感受到很多不确定性?正如大家说到的,一是整个世界变化的加速度使人感觉把握不了未来,二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新经济时代,整个社会形态在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处于起步时期,很多东西还在摸索,还不成熟,自然会有很多不敢确定的。相比较而言,工业文明有200年的历史了,有很多东西是确定的,如企业的组织形态、企业的商业模式、客户的需求都相对稳定。而互联网新经济时代还刚刚起步,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要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多,所以大家对未来感觉不好把握。

这种“不确定”是基于未来,感觉把握不好未来。而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有了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这些以后,其实使原来的一些不确定变成确定的了。比如过去企业最不能确定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但现在有了大数据以后,稍加分析,不仅能找到过去的轨迹,还能把他未来的需求弄明白。因为数据会引导消费者需求。比如苏宁等企业现在探索智能营销商场。顾客一走进商场门口,通过传感器或手机定位,关于他的一些信息就会出现在后台系统里,系统根据这些信息会推荐顾客可能要购买的商品,影响他的购买行为。而顾客一旦购买,关于其个性化行为又会被记录下来,进一步被精准营销锁定,消费者需求就变得确定了。精准营销的核心是消费者倒逼生产方式,同时生产方式也在影响消费者的行为,这是一种交互。连接和交互,使得很多事情变得既确定也不确定。在不确定的时代,很多东西恰恰可能会变得更加可预见、更加明确、更加确定。

这说明什么?实际上,这个世界在确定中有不确定,不确定中有确定;不确定是一种常态,确定也是一种常态,它们本来是交互、交融在一起的。如果说大家感到,现在似乎比以前有更多的不确定,那是由于整个世界的变化速度在加快,企业经营的外部影响因素更加复杂了,而且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但是我个人认为,随着基于大数据、基于工业文明的智能化时代到来,整个社会会变得更加确定、更加有序。未来可能就是精准配置需求的世界。

(2)经验的变与不变。

再谈到“经验”。如果经验成为一种规律了,它就是确定的,如果经验还不是规律,那就是不确定的,就可能不好用。比如,市场经济要讲诚信,这就是一个在市场经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经验。比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这个经验也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规律了。哪家企业真正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那它就一定有市场竞争力。

规律性的经验相对来讲是不变的,变的是很多策略层面、工具方法层面的经验。在整个社会以加速度的方式前进时,变化也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发生着。如,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里就走过了西方用二百年走过的路;从世界范围来讲,农业文明经历了几千年,工业文明才一两百年,智能文明可能才几十年。技术革命压缩了时空,迫使我们的思维、认知方式也在加速度变化。最近我在关注量子力学,它从科学上证明了灵魂的存在、精神的存在,证明物质和精神是可以互换的。过去我们对物质的认识是三维结构,如果进入到四维、五维,甚至是十一维的结构,的确就会颠覆我们既往的认知体系。我越来越感到,世界变得既可测又不可测。

就管理经验来讲,我认为有些经验到了互联网时代更强化了。比如科学管理的“四化”,即最优化、简单化、规范化、标准化,这就是规律。现在所提倡的企业要构建能快速响应个性化需求的前端组织,但它恰恰要建立在后端的最优化、简单化、规范化、标准化上。只有后台达到了“四化”标准,才能满足前台的个性化。

科学管理就是基于经验,是对企业里最优实践动作的总结提炼,是经验的积累,并把经验的积累上升为一种规律,所以它就是永恒的。企业什么时候可以不要标准化?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标准的竞争,你拥有了标准,就占据了竞争的制高点。这是企业管理最本源的东西,本源的东西是不变的。而且,越是在不确定的因素增加时,经验越是变得更加重要。

但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又不能局限于经验,必须要突破资源和经验的约束,要创新变革。为什么最近中央专门发了有关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文件(全称为:《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编辑注),我认为党和政府确实看到了企业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所在、动力之所在,企业家精神是最稀缺的资源,是整个社会的创造力之所在。在不确定时代要鼓励创新,就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家精神本身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家精神。

为什么现在提倡要包容失败,要宽容失败,要保护企业家精神?其实就是在强调不能完全基于过往的经验,社会变化速度更快了,要主动拥抱变化,创新求发展。

(3)管理定力来自于战略、文化和人才自信。

在不确定时代,在企业主动拥抱时代变化,创新求发展的过程中,恰恰需要更强的定力。

这种定力首先来自于文化定力、文化自信。对企业价值观的坚守,对使命追求和事业理论的坚守,这就是文化自信。在不确定时代,企业更需要有文化定力,更需要确定文化自信。如果一家企业没有文化定力,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可能就会迷失在这么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中国企业自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到了需要总结经验,并创新经验的时候了。绝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过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历程,需要总结提炼过去成功、成长的经验,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事业理论,建立起企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对过去的成功经验进行继承,你要有自信:你能走到今天一定有你成功的道理、成功的规律。在企业文化方面建议企业一方面是要建立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就是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假设,引领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未来是由现在构筑的,如果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觉得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可能就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其次是战略定力,战略自信。这个时代,战略选择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叫“非对称性资源配置”,就是我看准了目标,就把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面,进行资源“压强”式配置,这就是华为的“针尖战略”、聚焦战略。但是华为今天不可能再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要做“对称性的资源配置”了,比如最近华为开始做汽车了。将来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汽车,华为可能是领先的。目前深圳市的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就是华为生产的。

前不久华为召开战略研讨会,召集全球战略专家研究华为的战略。任正非写了一封信说,战略不要花太多的功夫,不一定非要找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大致明确就可以,但是保持组织活力最重要。华为进入了“无人区”以后,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聚焦战略了,过去有标杆,可以赌一把,把全部资源配置上去,比你更努力我就一定能赢。可现在真不知道该赌什么了,前面没有明确的竞争目标了。

不仅是华为,很多企业的战略选择也从非对称性配置资源走向了对称性配置资源,就是把鸡蛋放进5个甚至更多的篮子里,在动态选择过程中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确定,进行聚焦。就是我从10个选择里面缩小到5个,5个里面最终还是会聚焦1到2个。对称性与非对称性战略配置资源是动态转换的,最后还是从不确定回归到了确定。

但是,从对称性到非对称性,从不确定到确定,背后都离不开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才能带来高效率。只是,现在的大规模生产跟工业文明时代的大规模生产不太一样了。它的效率不仅来自于生产效率,还来自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效率,规模化和个性化融为一体了。

那么战略自信就是基于未来,只要看准了大致方向,有一个战略逻辑,即从不确定到确定,从确定中又要走到不确定这样的战略选择逻辑。

最后不确定时代,企业需要有人才自信。人才自信,一方面来自于机制制度自信,企业一旦在行业中成功了,在市场中成功了,就一定有厉害的方面。要保持企业在生存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的经验,行之有效的流程机制的稳定性,在稳定中优化,在优化中变革创新。另一方面,要对中国的人才有信心。

航天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代表。美国NASA的人说:“中国航天最可怕的是有这么一支年轻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在做国际技术交流时,我们这边是三十多岁的专家代表,美国是五六十岁的专家代表,俄罗斯那边是六七十岁的专家代表。年轻人代表有未来,所以说中国企业发展仍然还有人才优势,有人才红利。

不确定时代,企业有了文化自信、战略自信和人才自信,就有了定力。而我认为,不管什么企业,你只要坚定自己的选择,把规律性的东西认认真真做到位,一定会有你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2.苗兆光:别把特殊性当一般性,别把表象当规律

还是从确定和不确定、变与不变这两对概念出发来看企业家如何保持定力和创新精神。我认为,这个社会总是有一部分企业走在时代前沿,在这个社会中承担着创新引领的探路者功能,但只是一小部分企业而已。比如一些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它们做的本来就是富有想象力的事情。像美国的谷歌,中国的华为。但是大部分企业,如餐饮服务企业、路桥建设企业、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等,它们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创新变革,经营和发展的大部分要素是确定的。比如一种医疗设备从研发到投产,技术上没有大难题的话,最顺利的也需要三年时间才能上市,因为国家有管制,要求必须完成多少轮、多长时间的测试才能到市场上去销售。这个时候不管有多少不确定性,它确定的是需要三年时间。亚马逊是高科技企业,不停地探索新技术,不断地尝试,但产业后来者就不一定也去搞技术研发,而是等亚马逊研究成熟了,用资金叠加到技术上去,用它的成果就行了。

社会发展本来就是这种模式,有先驱、先烈,也有追随和模仿,或者通过资源的叠加、整合实现超越。IBM从来没有第一个做某件事情,一直在稳态的情况下往前走,没有听过要去颠覆什么。大型计算机并不是IBM先做的,而是等别人研发得差不多了,它觉得有市场,就纳入进来,在此基础上叠加自己的产业优势,两年内就做出一个成熟的产品。高科技本来就是混沌的,本来就是基于理想在探索,它面临的不确定性就大一些。但是,在更多的领域,尤其是与人们吃、穿、住、行相关的这些领域,它就是很确定的。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只有那些“领头羊”、大企业在承担着产业探路者的功能。我注意到,任正非在2009年左右讨论企业的问题时,并没有强调不确定的东西。2009年以后,当华为超过爱立信之后,任正非才开始强调要开放、妥协、灰度。所以说,不确定并不是普遍性的、需要每一家企业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传统行业里的、体量还不太大的企业,要解决的还是怎么把行业的成果拿来做扎实的问题。

Google这种企业在世界上不可能有500个,它只可能是少数。所以不能把高科技行业、高科技企业的一些属性当成所有企业的属性。在企业内部也一样,做不确定事情的只是少部分人和少部分的部门,多数人和多数部门还是要做确定的事情,做稳定、规范、重复的事情,做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事情。

我想要说的是,当企业判断外部环境时,要防止把少数当多数,用特殊性概括普遍性。不要把不确定性当作管理的全部对象,而是当作管理的一部分因素来考虑就可以了。不确定性怎么管,机制怎么建,资源怎么配;确定性又怎么管,怎么配置资源,而且要把不确定性转移成确定的,这样企业才有效率。

创新也是这样,可能只有5%的行业去做重大技术创新就可以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要去创新。比如,服装行业实际上是个很稳定的产业。前几年突然流行+互联网,要探索智能化、定制化的模式创新,我去这些企业参观之后,觉得服务行业需要的创新不是商业模式方面的,而是制造技术方面的。在服装行业里,规模化、标准化会使成本更低,质量更可靠。如果你做定制化,生产技术没有突破的话,就并没有解决制造过程当中如何保证做工的问题。我自己也花钱定制了西服,发现同样是1万元的西服,定制的在做工、面料、穿着体验方面,还不如买标准化的西服更省事儿、更合身。

我认为,创新一定是要解决你的“痛点”。服装行业的痛点是什么?我认为是生产技术的缓慢演进与个性化、高品质、好体验之间的矛盾。如果没有生产技术的改进创新,再怎么创新商业模式,它也解决不了这个矛盾。但是,在有些行业里,技术演进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确定的,并不是不确定。如果总觉得不确定,要不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要不就是心态浮躁影响了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