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围绕培训活动的点评手法

在具体介绍围绕培训活动的点评思路与技法之前,培训师有必要更进一步理解并把握什么是培训活动。

我们知道,一堂培训课程,所有的课程内容,在培训师的演绎过程中,毫无例外地会运用到一些必要的培训手段和方法,包括提问、组织游戏活动、演绎故事、解剖案例、主题研讨和场景演示等,所有这些不断推进课堂进程的环节,都可以统称为培训活动。

由此可见,点评这一手法的运用必须始终贯穿在培训过程之中。

那么,究竟有哪些基本思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有哪些技法。

总体的思路是:切实关注培训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事实,并且以此为节点,将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理性和感性的,与学员在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中可能面对的实际情况进行嫁接,或将理性的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指引,或将感性的内容提炼成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举个例子。

假定在《TTT》课程中,培训师向学员提问,“如果你是培训师,并且在培训课程现场,发现有学员窃窃私语并且已经影响到课堂秩序,你会如何处理?”

相信这个问题,很多学员都可能基于过往的实践经验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

——有人可能会直接提醒窃窃私语的学员;

——有人可能会采取中止课程的行为;

——有人会通过向当事学员提问的方式予以提醒;

——有人会通过调整自己的声音和节奏予以暗示;

——有人也可能通过转移话题的方式,以期吸引当事学员的注意力;

……当学员参与讨论并做出上述类似回应的时候,就是培训师运用点评手法的关键时刻了。具体的操作可以做以下尝试。

刚才有几位伙伴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处理方法,总体来说并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问题在于,当我们采用这些方法之后,表面上及时制止了学员窃窃私语这种现象,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培训师是否真正用心分析过学员为什么会在课堂现场窃窃私语呢?

——学员窃窃私语的内容有可能是什么呢?

——如果与课程内容有关,是学员有疑惑还是有不同意见?

——如果与课程内容无关,是工作上的问题吗?还是其他社会上的八卦问题?

——难道仅是学员的问题吗?

——难道窃窃私语就一定表明学员学习不认真吗?

——当事人中谁是主动的?谁是被动的?

……

——如果对上述问题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贸然进行所谓的处理合适吗?

——是否有什么误会?

——这些处理方法是否会引发学员的反弹?

——是否会对学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借助这些问题的深度追问,相信学员必定能够对其原来的处理方式进行反思。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处理方式都是一些具体的操作行为,如果经由培训师的追溯,相信也可能可以帮助学员形成一些未来面对类似情形的处理思路,并且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因时、因事、因情、因景而采用更加丰富、灵活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围绕培训活动的点评,可以总结以下操作要点。

一是避免就当下的现象或事实做出简单的对错评判;

二是应当下的事实或现象追溯其他也可能存在的情形或表现;

三是应当下的事实或现象追溯其背后的原因并且形成必要的因果链条;

四是采用层层追索的提问方式启发学员思考,并引导学员形成思考链路;

五是尽量避免提供标准答案;

六是注意感性具体的操作行为与理性抽象的思路方法之间的有效嫁接。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游戏活动、故事演绎、案例研讨及主题讨论等四种较为常见的培训活动的点评思路和要点。

游戏活动的点评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事实确认(即还原并确认游戏过程中的现象)、引导思考(询问并探寻游戏过程现象背后的原因)、触动改善(引导学员扩展思路,探寻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故事演绎的点评思路:围绕故事的背景、过程情节及结局,寻找故事中的情境与现实的连接节点,引导学员进入故事情节或角色进行反思,启发学员帮助故事主人探寻更多的行为选择。

案例研讨的点评思路:围绕案例所呈现的资源配置、现实条件、事情运行的过程及最后的结果,引导学员链接可能面对的实际情况,探寻资源、条件发生变化之时可能出现的其他状况及应对思路和措施。

主题讨论的点评思路:围绕观点和方法与态度和行为两个层面,设计问题追溯背后的因果链条。

需要强调,要真正有效地对培训活动实施点评,操作技法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培训师是否真正高度关注现场。如果连点评的节点都没有捕捉到,点评根本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