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防保养 (PM, 全称为Preventative Maintenance)
通过对设备的“物理性检查“,预防其故障的发生,从而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预防性维修的开展包括三个方面活动:
(1)设备的日常维护(清洁、检查和润滑)。
(2)对设备周期性的检查,以及时掌握设备的劣化状况。
(3)对设备劣化所采取的复原活动。
2.事后保养(BM,全称为Breakdown Maintenance)保养方法
完全不进行点检、定期更换,一直等到设备故障之后(机能停止)再进行复旧工程。
优点:由于用至寿命为止,如无二次故障,则保养费、修理费都较便宜。
缺点:故障增加并大大影响生产活动,以致制品率(Yield)低。
3.改良保养(CM , 全称为Corrective Maintenance)
其概念从预防故障的发生,扩展到了通过对设备的改进和改善,以达到减少故障的发生,或很容易对故障进行检查和修复。
纠正性维护需要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参与到其活动的开展之中:
(1)记录日常检查结果和故障的详细情况。
(2)针对故障和故障发生源所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改善。
4.保养预防 (MP, Maintenance Prevention)
(1)从设备的设计就开始对设备进行控制,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无故障的发生和方便的日常维护。
(2)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对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情况进行完整的记录,从而帮助设计人员对设备的改进。
5.全员生产保养(TPM,全称为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原来的TPM指生产部门和设备部门开展的局部的TPM活动,活动是以设备为中心,现在的TPM范畴更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