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百强企业,未必是明天的百强。而今天的百强门槛之外,同样颇有一些势头迅猛的新生代。到了明天,它们也许将进化为猎豹、雄狮,甚至巨象。
在遍布全国各地生物医药产业园中,活跃着的数量庞大的各种小微企业。它们中有些已然初具规模,有些还需假以时日方能与天下英雄一较长短。
尽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没有入围百强,但是从基础积淀和发展势头观之,这也许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未来的百强,势必会从它们之中孕育出来。
它们的普遍模式,是优秀科学家创业团队多年专注研发某项优秀产品,进入市场,迅速放量,最终实现一举突围。
这批新生代的创业者和前辈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在成长伊始就借力资本东风。中国日益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成了它们迅速发力的助推器。“科学+资本”的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造就了许多优秀的企业,而在中国这个新兴的医药市场,凭借若干核心产品和资本带来的强大动力,它们之中有望孕育出中国的安进和基因泰克。
核心产品创业立足,机构资本助推成长
在当下,生物制药最热门的领域莫过于单抗。而提及中国的单抗产业,最前沿的领跑者,无疑是中信国健。
单品创业,先跟随再创新,海归团队理性务实的选择
中信国健的前身上海张江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尽管是拥有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的海归创业团队,但企业一开始并没有将产品定位于虽利润丰厚难度和风险更高的原创生物技术新药。相反,创业者们很务实的把首个产业化的目标定位在有成功经验的国外同类生物技术药物的仿制药上。
用中信国健总经理王俊林的观点,就是“先跟随再创新”。他对此这么评价:“跟随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清醒的创新选择。采取跟随国外现行产品,能够规避一些陷阱风险,可以避开知识产权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好的药物。跟随可控性强,可以把握创新节奏,这种模式使中信国健获得成功,这或许是目前中国企业比较理性现实的选择。”
正是这样的思路,在借鉴国外同类单抗类药物Enbrel基础上,中信国健进行了工艺革新,打造出了自己的首个明星产品益赛普。该产品在疗效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相近,但价格仅为其20%左右,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益赛普上市后,销售势头极其迅猛,连续数年以接近翻倍的速度增长,创造了惊人的业绩。而正是凭借这一单品的成功突破,中信国健终于成功地站稳了脚跟,开始继续前进。
资本助推的跨越发展
在中信国健的创业之路上,资本的助推同样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最初的1998年,企业的注册资金仅有300万。 2000年,随着兰生集团的加盟,1.2亿的新资本被迅速注入。而一年之后,兰生国健再度携手香港中信泰富,中信国健由此诞生,企业的注册资本飙升至6.86亿,仅仅4年就完成了20余倍的飞跃。
这两笔资本的投入对益赛普的开发提速显得至关重要。兰生集团的加盟,一方面使企业迅速获得新的资金,建立和完善了中试等产业环节。此外,兰生集团还投入了专业的管理团队,使得创业的科学家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抽身,能够更加专注于项目研发。
随后进入的中信泰富,则为项目后续产业化,包括临床实验的开展、生产设施的建设等环节需要的更巨额投入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这样的历程是当下中国医药产业的典型创业故事:选准有潜力的产品,通过优秀的研发实力开发成功,上市后通过学术营销为主的销售模式迅速占领市场,然后围绕相关领域继续开发产品,实现持续稳步的增长。在企业迅速壮大的过程中,机构投资者适时进入,给予创业者包括资金、管理在内的各方面支持。归纳起来就是“科学+资本”的创业模式:核心产品创业立足,机构资本助推成长。
创业突围:敢问路在何方
成功的创业之火燎原,需要做到有准确的产品定位和适时的资本助推。简言之,就是科学聚焦,资本助燃。
准确的产品定位:创业突围的先决条件
对于医药产业的创业者而言,选择合适的产品十分重要。适合于医药产业的创业产品通常具备一些类似的要素。
首先,广阔的市场和充分的成长空间。这样才能保证产品有潜力转化为丰厚和持续的收益。
其次,与创业者自身技术实力相适应的创业门槛。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典型代表的医药产业,不同产品层级之间技术门槛十分明显,创业者有必要选择自身实力相符合的层级进入,不可眼高手低。
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最好能保证产品上市就能迅速铺开。因为医药产业的创业企业往往在初创到产品获批阶段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投入和漫长的时间,如果面对过于早期的市场,企业将很难再负担得起时间和费用进行艰巨的市场推广工作,而过于成熟的市场,先进入者占有巨大优势,除非创业产品在价格和疗效上优势明显,否则十分危险。
综合这些要素,在中国的医药市场上,选择国外获得成功经验,同时国内基本没有产品上市的药物进行首仿,对多数创业者来说,是相对合适的。尤其是一些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仿制难度较大、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的药物,如果创业企业能够在产品质量标准、制备水平等均达到原研公司产品要求,将十分有希望占据细分市场领导地位。
不少新晋百强的中小型医药企业正是通过这条若干核心产品突围的途径迅速做大的,如信立泰、海思科等。而一批势头十分迅猛的创业企业如舒泰神、浙江贝达等,也遵循了这一路径,它们将是未来百强席位极其有利的竞争者。
部分通过核心产品实现创业突围的中小型医药企业
企业 | 核心产品 | 外企同类产品 |
信立泰 | 泰嘉 | 赛诺菲 波立维 |
海思科 |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 赛诺菲 易善复 |
诺康生物 | 巴曲亭 | 瑞士素高 立芷雪 |
长春高新 | 生长激素 | 默克雪兰诺 思真 |
甘李药业 | 胰岛素 | 诺和诺德系列产品 |
中信国健 | 益赛普 | 安进/辉瑞 Enbrel |
舒泰神 | 苏肽生 | 无 |
浙江贝达 | 凯美纳 | 阿斯利康 易瑞沙 |
资料来源:时代方略整理
很多规模较大的百强医药企业,其早期的成长路径也是如此。如前述天士力早期就是通过复方丹参滴丸的单品迅速放量来支撑的。我们甚至可以将这样的模式推及到医疗器械领域,心脏支架起家的乐普、微创,骨科器械起家的康辉医疗,也都是这样的典型。而在未来,国内不断出现的医保控费趋势,也将为这样进口替代型企业的崛起提供机遇。
资本的意义:不止是钱多一点
在这些创业型的医药企业迅速崛起的过程中,资本的适时助推十分关键。几十年来,“风投资本+科学家创业”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成就了许多创业型医药企业,尤其是在生物制药领域。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风险投资家罗伯特·斯万森和生物化学家赫伯特·玻意尔博士在1976年共同成立的基因泰克。
这种模式对于中国的创业型医药企业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优秀的投资人不仅能为创业企业带来足够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一系列过往企业的重要经验和人脉,指导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募集的资金,引进人才,开拓市场,甚至带来国际规范和运作模式,帮助企业推进全球战略。
正如诺康生物创始人薛百忠曾经指出的,在其发展历程中,红杉资本和HBM生物基金的注资是“公司提高综合水平及市场竞争力,打造品牌,提升价值,迈向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
全球生命科技和医疗健康产业领域的华人精英组织百华协会 (The BayHelix Group) ,其成员除了大型医药企业的研发高管、中小型医药企业创业者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成员来自知名的创投机构。而且作为门槛,至少是投资机构合伙人以上级别才有资格申请。资本对医药企业,尤其是创业型医药企业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随着创业投资在中国的盛行和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对创业医药企业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中国不断涌现的大量的医药产业园区和孵化器,也为这些“科学+资本”的创业模式提供了平台。相信随着这样的模式不断繁荣,将为中国医药产业的未来带来越来越多的希望。
从福布斯百强到医药百强
2013年1月,《福布斯》中文版连续第9年发布了《中国潜力企业排行榜》。这份每年通过对销售额在一定区间内的中国中小企业进行独立调研后定期发布的潜力企业榜单正在越来越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
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每年福布斯排出的上榜名单里,总少不了相关企业的身影,其所占比例长年保持在15%到20%左右。在早期上榜者中,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如先声、迈瑞、药明康德等在内的优秀毕业生。它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更是已经从当年的潜力企业,跃居成了今天的百强企业。
名称 | 福布斯潜力企业榜上榜时间 |
康美药业 | 2008 |
先声药业 | 2008 |
罗欣药业 | 2008,2009,2010,2011 |
豪森药业 | 2005,2007,2008 |
康缘药业 | 2009 |
神威药业 | 2008 |
马应龙药业 | 2009,2010 |
绿叶制药 | 2011 |
华海药业 | 2006,2007,2009 |
诺康生物 | 2009,2010,2011 |
信立泰 | 2010,2011 |
梧州中恒 | 2010,2011 |
三金药业 | 2010 |
华兰生物 | 2005,2006,2007,2010 |
科华生物 | 2008,2010,2011 |
奇正藏药 | 2010 |
红日药业 | 2010,2011,2012 |
片仔癀药业 | 2007 |
双鹭药业 | 2009 |
南方所每年发布的百强榜单是一份成熟的、全行业的榜单,而相比之下,福布斯潜力企业排行榜更多的是对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进行评估和预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潜力企业排行榜的入围者应当能在未来百强榜单中拥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也是如此。从上面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17家企业登陆潜力企业榜的时间跨越了2005-2011年,较早上榜的康美、先声、罗欣等企业,在2011的百强排行中都处于十分靠前的位置。相对而言,较晚登榜的诺康生物、信立泰、奇正、三金等,则排名相对靠后。基本上,企业在两份榜单中排名的相对位置可以对其成长过程作出很好的印证。
正如此前的上榜群体一样,它们之中必然会涌现出未来的百强企业,尤其是多次上榜的舒泰神、翰宇药业、中信国健、尔康制药、甘李药业等迅速发展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将会是最有力的竞争者。而就在2013的百强榜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来自于这个“福布斯班”的两个新晋升者:红日药业和双鹭药业。
还有谁会是未来的百强医药企业?我们正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