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次业务流程例会体验

为了完成公司生产运营目标,如订单按时交付率、库存周转率、呆滞库存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各事业部运营中心每周都会召开无数大大小小的协调及沟通会议。

但有“两会”务必一定要重视,且不能缺席的,即S&OP(销售与运营计划)会议和E&O(呆滞库存)评审会议。其中,S&OP会议是由订单管理员组织拉通前后端,协调各方资源达成一致,确保后续订单按时交付及客户满意的产前协调沟通会;而E&O评审会议是由库存管理员负责每周拉通物料计划员、生产计划员及订单管理员,组织对现有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呆滞情况进行评审的产后处理会,它的质量决定着各事业部季度库存周转率及呆滞库存率的达成。因此,这两个会议一直是运营及流程部门关注的重点。

为了检验两会的运行情况及召开质量,流程管理部门作为公司流程的监督、检查部门,在没有与业务部门事先沟通的情况下,“秘密”地参加了一次业务部门每周四召开的S&OP例会。S&OP会议是该事业部每周定点、定时、定人召开重要会议,甚至需要各BG长参与给予重视。

会议名称:S&OP流程会议

会议时间:每周四上午9:00-12:00

会议地点:一楼××会议室

会议组织:OC(订单管理岗)

参会人员:事业部运营负责人、OC(订单管理岗)、PC(生产计划调度岗)、MC(物料计划控制岗)、Buyer(执行采购岗)、ITBP(IT业务伙伴)等运营相关角色

流程输入:客户订单及预测、产能负荷报告、CPL(关键物料清单)可得性、半成品/成品分类矩阵、产品的PLC(产品生命周期)报告等。

流程逻辑:OC根据客户的订单及预测信息,转化为内部的产品序列需求,并更新PLC报告和半成品/成品分类矩阵;PC需要拉通生产、工艺等部门测算人力、设备、产出率等整体产能负荷情况;MC需根据关键物料清单出具可得性报告;OC根据以上信息输出初版的MPS(主生产计划),然后各岗位检查产能满足情况及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预计库存,由OC组织内部相关部门评审MPS是否可执行,经由运营负责人审批后,OC发布更新的MPS,作为运行MRP(物料需求计划)的输入。

流程输出:批准的MPS,作为运行MRP的输入。

流程KPI:ITO(年化库存周转率)≥10次

开好S&OP会议的前提是做好两个评审,四条曲线,其中两个评审指的是需求评审和MPS评审,四条曲线包括Waterfall(瀑布)曲线、PLC(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缓冲库存DOS(供应天数)曲线、预计产能利用率曲线。通过这次秘密的流程摸底检查体验,我们也发现了流程执行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对客户原始需求进行了二次加工,非客户原始需求评审。OC对客户最初给出的订单及预测信息,根据内部管理需要进行了二次加工和处理,容易曲解或演变客户的原始需求及预测,产生不必要的“牛鞭效应”。

(2)产品PLC曲线判断偏主观。流程要求根据客户定期给出的Waterfall曲线滚动需求及历史产品出货计划,以横向平均和纵向平均的方式统计出产品的发展趋势,判断此产品处于Ramp up (爬坡)或Mature(成熟)或Ramp down (斜降)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从而采取相应的采购及库存的保守与激进策略。但实际执行时,OC没有依据“前看看,后看看,中间做判断”的原则分析产品处于PLC曲线哪个阶段,而是凭借经验和感觉,对项目阶段未来的预判存在风险。

(3)流程角色职责混乱。未严格按照流程中的角色分工开展相互协同,部分角色存在将职责外工作“顺手”就做了的现象,或历史遗留问题迟迟不解决。如产能负荷报告的输出需要PC、PE和IE协同合作,而实际是因习惯问题,PC做了一些IE和PE的工作,容易导致数据传递过程中的失真。

(4)对存在的问题未做深层次原因分析。针对客户前后变化较大的订单需求数量,讨论只是停留在如何应对变化满足需求上,而没有深层次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如是否是客户的促销活动导致订单突然增大,抑或是因为突发的公关事件导致需求急剧下滑等,分析问题原因浅尝辄止,疲于应付,未深入挖掘深层次根因。

流程运行的好坏,不仅需要流程设计符合业务实际,更需求流程执行到位。执行到位不是泛泛地按步骤操作就可以,而是需要高质量、有价值地产出和执行过程。流程执行检查也不限于按部就班地制定计划、组建团队,一次不经意的“走访”也许更能得到执行过程的真实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