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凶悔吝,心诚而后慎动

我们学了乾、损、益这三个卦的基本内容以后,再来看周敦颐先生所说的句子,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惩忿窒欲、迁善改过”,都是因为诚;诚了之后又怎样呢?就能够“君子乾乾”,哪怕处于非常不利的状况下,也能够无害无咎。

“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这一句就说,乾卦之中最好、最有利、最善的就是九三爻。这个“是”指代的就是九三爻。“损益之大莫是过。”损、益两卦最大的作用,就是“是”与“过”。我们读这一句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是”和“过”分开来读,因为这是两个意思。是,代表的是益;过,代表的是损。我们在平常生活中,要把握好损与益,把握好是与过。我们平常做事最在乎的,不外乎就是损益得失;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看一件事情的变化,也不过是阴阳消长、消息盈虚。我们把握住了损、益二卦的精神,再用乾卦“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人与事,那么,我们生而为人,也就不会有什么可遗憾的。所以,“圣人之旨深哉!”圣人之旨,就是《易经》里告诉我们的这些精神。

“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易经》中的每一卦,都逃不出吉、凶、悔、吝这四种结果。我们平常做任何一件事情,也逃不出吉、凶、悔、吝这四种结果。吉就是很好、很吉祥的事情,凶就是很不好、后果很严重的事情。悔和吝,是处在中间状态,虽然还没有达到凶的结果,但是有后悔,因过失而感到后悔。虽然“悔”和“吝”还没有达到“凶”这样的极端结果,但是在心态上已经有这种趋势了。吝就是有耻辱,有名誉上的损害。吉、凶、悔、吝这四种结果,从《易经》的道理来说,是阴阳消长变动而产生的。从我们内心来说,就是一念之动。你念头这么这一动,再付之于行动,就会产生吉、凶、悔、吝这样的结果。

我们起一个善的念头,发挥出来后成了行动,就会产生一个结果。有的时候,善念会带来好的结果,有的时候却也未必,所以才有“好心办坏事”的说法。拿这次大地震来说,很多志愿者确实一念之动是善念,但是因为一时冲动跑到地震现场去之后,自己又没有专业的现场救援知识,内心又不冷静。到了现场后才发现自己不仅救不了人,反而给专业的救援队伍添乱,影响了正常的救援工作。说实话,很多跑进灾区的人,自己的心理都有问题,都承受不了,更何况去帮助别人。这就一定有悔了。

比如娜姐姐这一次去北川灾区采访,就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基督徒,他自告奋勇要做志愿者,一路上都很兴奋,开车时也不忘下决心要做多少好事。结果一到现场,一看到抬遇难者的遗体,一下子就吓得闭上眼睛了,只是一个劲叫:“我不去!我不去!我不去!”死活也不下车了。他虽然起了这个善心,但是没有真正考虑清楚,就轻举妄动,就产生后悔这样的结果。吝,同样也是如此,比如这次爆得大名的“范跑跑”,你是一个常人,本能怕死跑掉了,这不算太丢人的事,也还说得过去。你跑就跑了嘛,过后想想自己的行为,反省反省就可以了。可是,他还跑到网上去发表文章,替自己的懦夫行为开脱,还美化了自己,反而以社会精英自居,结果招致一片愤怒的骂声。这就是吝,招致了名誉上的耻辱。虽然他钱也没有损失,生命也没有受到伤害,但是产生了吝的结果,为世人所不齿。

所以,《易经》的道理很清楚,任何一件事情,完全称得上吉的,只占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都不太好。当然,最不好的就是凶,而悔和吝也都不太好。所以,“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所以我们的脑子虽然可以天花乱坠,什么都可以想,但是要付诸行动的时候,确实要慎之又慎。

我到书院以后,前前后后有好多人和书院接触,也想搞合作,大家一起来弘扬传统文化。有好多事情,眼看着就可以动手做了,都是因为因缘不足或没有绝对把握而没有做。这个因缘也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三月里和市工商局合作,正要在他们那里开公益课,结果藏独分子闹起来了,市里通知不准聚会;我们正准备和温江文庙合作,谈得很好很愉快,改建文庙的设计方案都出来了,这下子又遇到地震,所有的领导和部门都去关注抗震救灾,去帮助安置灾民了,没法再来管文化方面的事情了。这些,都是因缘不足造成的。但是,幸好这些事情都还处在谈判的阶段,书院也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所以也没有任何损失。但是真要决心下成本、投放精力做事,就要考虑得非常清楚,不要像这次地震中暴露出来的那些人一样,轻举妄动,自取其辱。

这一章,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慎动。慎动,就是要对损益、吉凶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怎样才算判断清楚?怎样才能够判断清楚呢?这就是要“惩忿窒欲”,要把自己内心刚强难化的欲念收拾住,才能看清一个事情的本来面目;然后“迁善改过”,这样就做到了内心的诚。有了诚,才会“利有攸往”,才算把握住了乾卦九三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