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产品上市的5个环节

怎样做让新产品上市后在3~6个月内上量,这里有几个注意的节点。

(一)铺货

一般新产品在铺货期,我们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个是网点的数量,第二个就是数量策略。

比如推一个升级型的产品,那么第一轮铺货要选择多少个网点?不是所有的网点都适合推新产品。一般情况下,只在百分之三四十网点铺,甚至是百分之二三十。厂家出了一款升级型的高端产品,都会说一定要有高铺货率,一定要有高能见度,一定要做好终端。那么为了避免最大的风险,你怎么办呢?选出你最优秀的网点。

一般情况下,升级性产品的网点适合率在30%~40%之间,换代的、改造型的产品可以大规模的铺货。

除了网点选择外,新产品出来还会遇到撒胡椒面式的铺货。如果我有300个网点,升级型的产品只铺50个,这50个第一个月都动销之后,第二次铺货的时候再增加50个。当这100个都卖得火的时候,然后再在其他地方推,但难的是什么?撒胡椒面,撒完之后没了结果,因为有些经销商没有推广力度,所以他只能跟着跑。

经常有这种经销商,推个新产品给他,从来都没有卖力过,经常退换、调货,当发现别人卖得好的,他只会跟风。实践证明,适合推升级型产品的网点最多是30%。

有一些分销商专打新产品挣政策,有的分销商纯粹就是为了跟风。刚开始让他卖的时候,说服他很难,但是等你的产品稍微有眉目之后,他就天天给你打电话,专门跟着走。所以对于渠道来说,我们抓30%的核心网点就决定了新产品的生死。

推广期让核心网点动销,这是最关键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我觉得铺货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动销问题,那么怎么能够让核心网点在推广期动销?

 

新品成功运作的30箱原理

有一次给一个厂家新产品做调研,结果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他第一批大概投放了三十个市场,结果有二十多个市场情况都不行,最严重的是有几个市场根本不动,却有一个市场拉了七八千箱,而且还一直在进货。

我觉得挺奇怪的,于是就先去这个市场。见到这个经销商,我就问他:“听说你这卖得好,我们来学习一下经验。”他一听说来学经验,就来激情了。我问:“这个产品怎么样,有什么缺陷吗?”他说没有。我说你觉得包装怎么样,大家喜欢吗?他回答说还喜欢,包装挺好。我又问价格怎么样?他说零售价也可以。

最后,我问:“你是怎么推广的?”他说:“我就一条经验,叫30箱原理。                                                                                                                                                                                                                                                                                                                                                                                                                                                                                                                             其他市场是5箱10箱的订,因为担心新产品,所以大家都比较谨慎,不敢压很多货。别人只要能接我30箱的,我就都铺,不能接、不敢接的一律不铺。”

这里面什么道理呢?他说:“你想啊,新产品上市,每个人都是5箱、10箱的,给大户10箱太少了,给小户10箱又接不了。我一般把业务员叫过来开会,让他们分析分析,看他们区有几个客户适合卖,最后一算,50家,但是首批得接30箱。”

业务说少铺点,怕分销商担心,但是这个经销商老板说:“如果5箱、10箱地去铺货,很难形成市场力度,必须一次30箱。你的任务就是把30箱分去,把钱收回来。”

比如一个门市,你给他卸了10箱货,其他经销商的货一来就往上一堆,结果根本找不到你的产品,在市场根本没有曝光的机会,尤其是做批发的。因为是大门市,老板自己都找不到货在哪。如果是30箱,放在门市会很现眼,别人的货来了根本就挡不住,反而能挡住别人的。

一次卖30箱很费劲,要做很多说服工作。分销商接完30箱货,肯定会把它当成主要产品,会向客户主推这个产品。5箱、10箱给大户太少了,给小户太多了,而大户往往又不重视,没有推广。

(二)推广

一般产品不动销,怎么办?促销。还不动销呢?加大促销力度。要是再不动销呢?继续促销。好像就只有促销这条路,其实未必促销就是让产品动销的唯一办法。

我碰到一家企业就只铺一个产品,宣传单写的挺好玩的,“一箱赠1.8升色拉油一桶,两箱赠1.8升色拉油两桶,三箱赠1.8升色拉油三桶。”老板见了之后跟我说:“杨老师,你看我这个方案多好,这个新产品大家接得少,网点密度大,曝光度高,所以才这么卖。”我就问他:“你是主做终端,还是主做分销?如果你对准终端零售户,那些小户我觉得可以,才一箱,但如果大户要50箱怎么办?”促销政策太僵化,不是让人觉得占便宜,而是卖便宜,这也是一大误区。

推广期的动销不在于终端,而在于开端,就是开始铺货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产品是否动销。

经销商三箱五箱地铺,压根就没准备让分销商卖。

一次做市场研究,遇到一个分销商曾说:“你们都是做营销的,都是专家,我跟你们诉诉苦。”我说:“你有什么苦啊?你十几年前做生意的时候,天天跑到县里去拉货,人家还不给你,现在多享福啊,都是他们送到你门市上来给你放好,你不想给现钱打个条就行了。”

总经销商觉得没有比二批商更幸福的经销商了,不用到处奔波,不用冒风险,不用做什么,守着门市就行了。二批商最大的幸福是什么?自己家的房子不用交房租。

然而一个二批商跟我说:“你不明白,我苦。”我说你苦在哪儿啊?他说:“苦在汽车尾气,每天来给我送货的车不少于40辆,到这一刹车,后面全是灰尘,你说我烦不烦。”所以我们要告诉业务员、送货人员要有礼貌。其实管理就在于细节,最早海尔不就是用“一个鞋套、不抽你的烟、不喝你的茶”感动顾客的。

一天有40多辆车卸货,卸的货还找得着吗?所以很多时候新产品铺完就找不着了,你还说叫他终端动销,在开端就死了。不信你试试,卸完货,过三天再问分销商新产品在哪,他会说:“你自己找吧,昨天夜里我找半天也没找出来。”他还怎么可能动销?

为什么绿箭口香糖和棒棒糖卖得好?因为它们是放在柜台上,随手就能拿得到。二批商说除了天天吸汽车尾气外,还要每天不停地辨别促销政策,这家说力度最大,那家来了也说力度最大。这个厂家说:“新政策,10箱送3箱。”刚接10箱,人前脚一走,后面的厂家就说:“10箱送5箱。”

所以二批商最讨厌听见什么话?第一降价了,第二促销力度加大了。而我们的业务员恰恰就总爱说“力度又大了,又降价了,又优惠了”。促销力度大了,又降价了,意味着他也得跟着走,赚不着钱,尤其是中小户。所以推广期的动销在于什么,在于开端。

(三)补货

新产品运作如何做好补货期的推广工作?

一定要弄明白补货期的政策是什么。比如不同类型网点的促销策略,大户怎么做促销,商超渠道怎么做促销,批发零点怎么做促销,社区店怎么促销。

不同的补货期,促销策略是不一样的。比如卖场的需求是便宜,促销策略就是捆绑。我见过一个经销商,自己印了很多塑料袋,上面有自己商店的名字,让小超市免费给顾客使用。其实你能明显看到什么,塑料袋天天挂在收银台,顾客拿一个袋子就会想起你。

新产品推广期,铺货是基础,补货是关键,补不上货即意味着退出市场。

(四)压货

如何做好压货期的工作?

大家最讨厌听见“压货”这两个字,因为我们都被厂家压怕了。比如铺货期过了,推广能完成让核心网点动销的目标,而市场的爆发增长是靠压货压出来的。那么在压货的时候,会使用什么样的策略呢?一般情况,一个新产品上市3个月之后,厂家往往会在第4个月和第5个月出台一种量化政策逼着分销商推广。

那么压货的策略针对谁?两类,第一类是针对大分销商,给大分销商怎么压货?娃哈哈在每年的11月11日年度经销商会上要求经销商打保证金,打年度汇款,经销商打完款之后,娃哈哈就做纯净水促销,“买三送一”。

有个经销商跟我说:“我很高兴,一次进了600万元的纯净水,在一个破旧的厂房里囤起来,你看我拉了600万元的货,送了我200万元的水。一过年,我两个月就挣了200万元了。假如我拿50万元做促销,正常来说我还能挣150万元。”首先,通过厂家的压货政策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到底谁占了便宜?刚开始他觉得占了200万元的便宜,别的厂家再发货的时候你还有600万元吗?你的资金是不是被占了?其次,所有的资金都只能压在一种水上,你有没有看到其他的产品?比如你一次挣了200万元,最后厂家还有没有政策,剩下的多少就得亏空了,平时利润就很少,这样全年算下来挣了多少钱。如果倒过来看,你还能接其他厂家的产品吗?

为什么要走大分销商的政策呢?为什么要减压呢?

我们一定要学会组织、利用通路的资源,其实市场不是压出来的。我们一直认为市场是做出来的,做终端、做分销、做通路,实际上那是基础,真正一个新产品在推广期之后,是靠大户领着往前走的。

(五)分销

经过整合之后产品成长了,成长之后要面临什么问题?一是价格,二是矛盾。什么矛盾呢?比如刚开始的时候经销商在一个地方做分销,过一段时间销售情况转好之后,就会有分销商说,要么下调这个产品的价格,要么在这个地方让我一个人卖,对面不能再卸货,否则不干。

产品刚开始上市的时候,你让谁卖谁都不卖,求爷爷告奶奶说好话,终于有人愿意卖了。你费了很大劲,通过推广、市场运作提高了动销量,结果渠道商开始说这个市场得给他,他要怎么怎么样。那么到底该如何对网点进行重新整合?谁卖谁不卖?开始推产品的时候,是终端分销一块做的,畅销之后到底是以终端为主还是以分销为主呢?如果是区域分销,一定要做到量化政策考核。如果是区域分销畅销,那动销之后,你怎么办?压力再大,不能让价格一步到位,就是所有的力度我们是差价加砍低价,量化政策。

尤其是做快销品的,做终端量比较大,做终端划算吗?费用的使用有效果吗?什么新产品适合做终端?还有一种情况是衰退的产品快不行了,已经满足不了大户。做分销以量为导向,价格不能一步到位,做终端就是在成长,往上走的时候再去做终端。那么被困在终端怎么办?

要保持渠道结构的合理性,如何抓住分销商?

比如刚开始成长的时候,可以让分销商、区域分销或终端同时并存,那怎么并存?用明政策与暗政策,对大户有大户的政策,对小户有小户的政策,但是还要有大户和小户之间的政策。一般一个区域内,让一个分销商负责送货。有时候一个区域内的分销商并不能控制所有的终端网,那怎么办?有一种比较好的做法是我该送还送,但是我送的量算他的销量,他享受奖励政策。

乡镇一级的分销商拿货很难,怎么办呢?镇街道由我们直控,把他当成分销商,其他大户当作终端商,但是他不能阻止我送。我们走入的最大误区是什么?比如这个乡镇几个街道有三十个门市,假如你只把产品给一家门市,并且他卖得也非常好,但你认为划算吗?结果你丢了十几个客户。

正确的做法是,这个客户你给暗政策,但是其他客户你也去送,因为人家不会从你手里面接货,你送不进去。如何能够避免一家卖了别人不能卖的情况?为了保持产品的一个形象,你可以帮他在这个镇上去卸货,其他货是以我的名义来卸货的,这才是保持渠道最稳定的方法,但往往我们可能会损失一个街道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