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企业没有IP,就必须与外部IP合作。
IP是连接能力,是流量来源。
在传统营销时代,要么品牌驱动,要么渠道驱动,要么品牌渠道双驱动。
互联网时代,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力都在下降,逐步变成IP驱动。
前面提出过,IP有两类:一类是公众IP(媒体属性的IP),另一类是自有IP(产品类IP)。
营销变成IP驱动,要么有自有IP,要么花钱用公共IP连接、导流。
做过电商的都知道,流量越来越贵,IP会越来越贵。
打造属于自己的IP,打造企业的IP矩阵,是必然要做的选择。
企业的IP矩阵,一般包括三类IP:
一是IP化的老板和经理人;
二是IP化的品牌;
三是IP化的产品。
IP化的产品,本身又可以形成一个矩阵。
IP化老板和经理人
每个时代,都有老板成为社会明星,比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等,但老板和经理人成为明星,从来没有像现在需求这么强烈。
原因很简单:好IP是人格化的,而人是IP的最佳选择。
马云、刘强东、雷军、董明珠,有人擅长演讲,有人不那么擅长,但时代选择他们出来站台,站在聚光灯下,成为超级IP。
以个人而言,马云是中国最大的超级IP,从搜索微信指数可以证明。阿里的很多公关,最终是他出面解决的。
IP化的老板,有的是B端的IP,比如,杜中兵、陶石泉目前的影响力仍然只限于B端。B端影响力主要限于行业内、商界。有的则是B端和C端通吃,比如马云。当然,也有部分IP在C端受欢迎,但在B端不那么受待见。
IP化品牌
营销专家苗庆显一句话说清楚了品牌与IP的关系:“IP是天然的品牌,品牌不一定是IP。”
有的品牌,有互联网调性,从传统媒体转战互联网不难。但是,大多数传统品牌在社交媒体上是没有流量的。
现在,很多百年品牌老化,就是因为不具备互联网传播调性,而传统媒体传播又失效了。
搜索微信指数对比一下,江小白的微信指数一直维持在百万级,很多销量远超江小白的传统品牌,可能微信指数只有上万级。
有的品牌虽然历史悠久,但在努力向互联网调性靠拢,比如可口可乐,在包装、传播调性上都有了互联网特色。
IP化产品
好产品不一定可以成为IP。当人们谈论好产品时,更多的是从功能性满足角度讲的。
一个IP化的产品,功能性的高品质是基本前提。
怎么才能成为IP化的产品呢?
一是要让产品具备社交属性,让产品成为互联网社交的社交货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需要谈资,谈资是避免尴尬和获取认同感的重要方式。社交货币说通俗一点,就是谈资,让产品成为社交货币就是赋予产品可以谈论的价值。
杜国楹在谈小罐茶的产品打造逻辑时,其中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形象包装和品牌背后的故事,让产品本身成为可以谈论的话题,从而避免了商务社交中的尴尬。
二是要发现场景背后的情绪。传播情绪,容易引起共鸣,也容易引爆。
三是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传播消耗内容。传统传播,是更多相同内容的持续强化记忆。互联网传播、社交传播,只要重复,就失去传播性。所以,持续的优质内容生产是基本要求。
IP化的产品,其研发逻辑就与过去不同了。技术部门做技术研发,然后交给市场部做传播创意,这类流程肯定行不通了。老板成为首席产品官(CPO),是现在IP化产品的常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