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夏天,深圳 TMT 新媒体产业园,一个创业项目路演活动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活动的规格很高,项目来源于国内知名的科技创业媒体——36 氪 [1]。这家刚刚获得了阿里巴巴集团战略投资的科技媒体公司,新增了“创业孵化平台”业务, 发展势头正猛。因此,路演活动吸引了很多风险投资领域的知名公司参与。
作为项目评委嘉宾之一,我应邀出席这次投融资对接的项目路演活动。主办方要求我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给创业项目打分,为投资人提供参考意见。单个项目的路演时间很短,只有 15 分钟。为此,在会议开始之前,36 氪提供了关于那天参加路演的项目资料,希望我可以事先浏览一下。
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创业项目介绍:两位 90 后的联合创始人,希望可以用一款他们自己设计和研发的 APP,为大城市白领父母们提供“接送、看护孩子”的服务。我是数据控,从创业者提供的资料当中来看,他们做了详尽的市场数据分析,证明这个项目的市场前景很大。同时,因为本身是一个 10 岁小女孩儿的父亲,繁忙的工作和接送女儿上下学之间的矛盾,是像我这样的家长们非常头疼的“痛点”。如果这 个项目靠谱,那么,一定有很多人下载和使用这款 APP,成为他们的忠实客户。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创业主张或许是一个好想法:原因是项目规划满足了目标市场人群的刚需。但是不是做到这些,就可以成功呢?它算不算一个可以让创业者和投资人“发大财”的机会呢?事实上,“一个好想法”和具有可执行性的商机 之间,往往有一条“波浪宽”的大河。创业者如果过不了这条河,那这个想法就仅 仅是一个想法而已,不能商业化;如果创业者已经想清楚了如何“过河”,或者,
他们能够让投资人相信团队有“过河的能力”,那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项目。
对于这个“接送、看护孩子”的项目,我只有两个问题,只要该项目的创业者 能给出正确的回答,我会立即把他们推荐给投资人:
第一,如何预防别有用心的人,成为提供接送和看护孩子的服务人员?
第二,如果出现了意外,谁来负责任,怎么负起责任来?
遗憾的是,在路演时,这个创业团队并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更让
大家担忧的是,他们好像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两个问题当中任何一个。最后,我问他们,创始人团队当中,哪一位现在已经身为父母了?对方 CEO 回答说:没有。他们是 90 后,还没有要孩子,要以事业为重。
当时,他们已经在这个项目上,花掉了创始人一起凑出的 120 万元创业资金, 希望公司能够有新的投资人关注。但在那一天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实质问题”的疏忽, 使他们没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有“正确答案”的。令人惋惜的是,创业者在一开始策划 项目时,并没有意识到项目的缺陷。并且,他们本来有机会将问题抛回来,向在座的人询问答案,却因为“要确保自己的构思是完美的”,而放弃了这次学习机会。因 此,从他们的身上,投资人没有看到“过河”的能力,以及未来可以“过河”的潜力。大家在沉默中,放弃了这一本来可以很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这个团队,在花掉了 120 万元宝贵的创业资金后,仍没有能够全面地考虑问题, 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他们太过于专注如何解决问题,但从没想过问题本身可能就是问题。项目运营的实际状况早已向他们暗示了问题所在:这款 APP 开发出来之后,用户寥寥无几。他们此次融资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获得做市场推广的资金。很明显, 创始人把没有用户的原因,归结于“没有钱做推广”。但稍经思考,读者就会发现, 事实却并非如此。没有任何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无法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的公司来照看,这才是缺乏用户的关键。祝他们在未来能够尽快找到问题的所在,更快地成长。
通过讲述这个案例,我想告诫创业者:一个好的创业想法,不是因为仅仅符合了某种“刚需”就可以立即付诸执行的。符合刚需,是好项目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除了满足刚需之外,创业者们还需要仔细考虑,落实这个商业计划,会遇到什么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潜在的困难?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之后,再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