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位尊而无德:这几届齐国老大不行

齐襄公是齐桓公的哥哥、齐僖公的大儿子,叫姜诸儿,宣姜、文姜都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诸儿英俊多才,妹妹是当世闻名诸侯国的美女,兄妹们青梅竹马,诸儿与文姜竟然互生情愫,由兄妹变成了恋人。

文姜(这个称呼是因为她后来嫁给鲁桓公而得名)是宣姜的妹妹,齐僖公相中的是郑文公的大儿子公子忽,想将文姜许配给忽。没成想公子忽拒绝了这个联姻,还说出一句计入史册的话,解释自己拒绝的理由:齐大非耦。就是说,齐国比郑国大,不合适做我的配偶。

这个拒婚理由比较牵强,春秋之世,小国都是愿意与大国联姻以获取保护,春秋时代的“势力均衡格局”,与各国之间的互相联姻有很大关系。后人猜测,公子忽拒婚的真实原因是风闻了诸儿与文姜的不伦之恋。

诸儿与文姜的恋情确实成了齐国,也成了诸侯国的一个谈资,齐僖公决定赶紧将文姜嫁出去,就想到了邻居鲁国。鲁桓公当然也听到了传闻,但鲁桓公似乎对文姜的美色更倾心。鲁国大夫公子翚支持鲁桓公娶文姜,还亲自带着聘礼去齐国见了齐僖公夫人,鲁桓公则来到齐鲁交界的瓘邑迎接文姜。

这次迎亲,出现了有违周礼的情况,《左传》说:齐侯送姜氏于瓘。非礼也。《周礼》中规定,诸侯之间婚聘,大国嫁小国,派下卿送;小国嫁大国,派上卿送;诸侯嫁天子,所有的卿都要去送。国君,也就是新娘的父亲,是不用去送亲的,可是齐僖公竟然亲自送女儿到边境,这不合礼制,说明齐僖公对这个女儿非常宠爱。

回到曲阜完婚,鲁桓公发现诸儿与文姜的绯闻也仅仅是绯闻,文姜还是处子之身。三年后,文姜生长子姬同(因为与桓公是同一天生日,故名同),八年后,齐僖公过世,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夏姬在嫁给夏御叔之前,就与哥哥云雨尽欢,还让哥哥“脱阳”(即纵欲过度)而死。文姜与诸儿只是发乎情,出嫁鲁桓公之前并没有发生关系。但鲁桓公以为这就安全,却低估了诸儿与文姜的感情。

《东周列国志》模仿“桃之夭夭”给诸儿与文姜编排了一段诗文。诸儿见妹妹要出嫁,吟诗叹息: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文姜看了哥哥的诗句,也回和一首: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这两首伪诗,诸儿那首是感叹自己下手晚了,文姜这首是留下再次相见的承诺。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文姜嫁到鲁国已十五年,诸儿与文姜反而互相思念了起来。齐襄公派人送来国书,邀请妹夫到齐国访问,还特别叮嘱带夫人前往。鲁国大夫申需认为这不合礼制,鲁桓公不听,带文姜去了齐国。

到了临淄,齐襄公盛宴招待鲁桓公,桓公喝多了,要回馆驿休息,文姜说想去看看当年的闺房,怀念一下父母,鲁桓公就先行离开。没想到,文姜一夜未归,天亮了,文姜才回到国宾馆。鲁桓公大怒,认为文姜肯定是与哥哥厮混,文姜只是推说是与嫂子连妃在一起。两人争吵不已。

文姜把自己与桓公的争吵告诉了哥哥,齐襄公第二天继续宴请鲁桓公,在送鲁桓公上车的时候,指使大力士公子彭生借抱鲁桓公之机,勒断桓公肋骨,桓公当场毙命。《史记》载:齐襄公飨鲁桓公。桓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折其肋,桓公死于车。

齐襄公为了与妹妹的私情,竟然指使大臣把一国国君杀死在自己国家,色胆包天!桓公的死讯传到鲁国,鲁国朝臣明明知道是齐襄公指使,却又不敢对齐国宣战,就发出国书,要求严惩公子彭生。

彭生按辈分是齐襄公的叔叔,诸儿也巴不得就坡下驴,就按照鲁国要求把彭生杀了,然后盛殓桓公,将尸体和彭生的人头一起送回了鲁国。

但是,文姜没有护灵柩回国。

次年(前693年),文姜儿子姬同即位,是为鲁庄公。庄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齐国接回母亲。文姜车队走到齐国靠近鲁国的禚地时,文姜给儿子送信,说自己不想回曲阜,要求就住在边界。

庄公就在靠近禚地的鲁国边境驻丘修了一座别墅,让文姜居住。自此,诸儿时不时地就到禚地打猎,或者是文姜去禚地,或者是诸儿去驻丘,经常私会。这场相隔十五年,大舅子谋杀妹夫的不乱之恋,终于成了当世春秋诸国都知道的国际丑闻。

《诗经》齐风里《敝笱》《载驱》《南山》三首诗,都是讥讽诸儿与文姜。其中,《敝笱》最传神: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笱,渔网;敝笱,破渔网。敝笱在梁,指破渔网防不住鱼儿。敝笱不是指文姜,而是指鲁桓公防不住文姜偷腥。鱼指齐襄公,齐子指文姜。古代出嫁女儿到夫家叫归,回娘家叫归宁(省亲)。文姜回娘家,不说省亲,却说是归止,是讽刺文姜回到哥哥怀抱,赖着不走。其从如云,指文姜的排场。鱼、云、雨、水的取象,暗示两人不顾乱伦,明目张胆地行鱼水之欢、放纵云雨。这三句诗把鲁桓公、文姜、齐襄公三人关系阐释的生动鲜活。

诸儿的闹剧还没有结束。杀了公子彭生,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这样的老大,谁还敢为他干事?

七年过去了,齐襄公派管至父、连称两位大夫去葵丘驻防,防备楚国。葵丘这个地方比较荒凉,出发之前,两人来辞行,问齐襄公何时能换防回到都城。齐襄公当时正在吃甜瓜,就顺口说了一句:等再吃到甜瓜的时候,就换你们回来。

两位大夫索性在葵丘也种上甜瓜,盼望着瓜熟了好回家。第二年,葵丘的瓜熟了,齐襄公的换防命令迟迟不见踪影。两人急了,送一筐甜瓜到临淄,让连称的弟弟送给齐襄公,提醒当年甜瓜换防的承诺。

齐襄公正在与新面首孟阳调情,哪里还记得换防这回事。连老三提醒齐襄公,他去年答应哥哥瓜熟的时候就换他们回来。齐襄公愣了一下说:我是说瓜熟的时候换防,但我也没有说是哪一年瓜熟啊!

连老三把齐襄公这话传给管连二人,两人气炸了,当下越说越气,绝望生歹心:既然不换我们回临淄,我们索性把这个丑闻不断的姜诸儿给换了。齐襄公名声不好,杀了他估计也不会引起众怒。

齐僖公只有三个儿子,诸儿即位后,老二公子纠跑去了莒国,老三公子小白跑去了鲁国,诸儿的堂弟公孙无知,在齐僖公时享受公子的待遇,齐襄公即位后把这个待遇取消了,无知因此恨齐襄公。

管连二人找到公孙无知,说两人计划杀了诸儿,拉无知入伙。又找到襄公的妃子、连称的堂姐连妃做内应,连妃因为诸儿一会儿与文姜、一会儿与孟阳的事,也对齐襄公积怨。这几股怨恨齐襄公的势力偷偷联结在了一起。当年冬天,齐襄公去姑棼狩猎,只带了几个随从,管连等带兵冲到贝丘,将齐襄公杀了。

齐襄公被杀,还被编排了一个故事,说齐襄公在贝丘打猎,出现一头野猪,有人说那只野猪像公子彭生。齐襄公在射死野猪后,莫名其妙地丢了一只鞋。叛军冲到贝丘的时候,齐襄公躲到窗帘的后面,叛军找不到。这时,那只鞋子出现在窗帘下,叛军掀开窗帘,看见齐襄公,于是杀了。有人说这是公子彭生冤魂附身野猪,来向齐襄公报仇。

冤魂之说起于公子彭生被齐襄公杀掉时,彭生当着鲁国使者及朝臣的面,愤怒地指斥齐襄公过河拆桥,说自己要变成厉鬼前来索命。弑君者故意编造野猪与鞋子的故事,给弑君找一个借口。其实,齐襄公言而无信才是这次内斗的真实原因。有人将齐襄公之死说成是“甜瓜命案”,很传神。

管连扶无知继位,伪造齐僖公遗言,说生前就密令无知继位。管连二人低估了齐国群众的眼力。管至父、连称在齐国名声不好,无知是个浪荡子,与很多大夫都有过节,三个人的名声、人缘都不好。齐襄公因为桃色绯闻不断,名声不好,但齐襄公对国民比较放任,并不苛刻,齐人对诸儿只是嘲笑却不憎恨。管连无知弑君,没有得到齐国大家族的支持。

无知继位后,有个叫雍廪的大力士很害怕,他曾经与无知因为斗鸡起了争执,把无知打了一顿。当年齐襄公减少无知的待遇,就是因为无知被打后去齐襄公那里告状,反而被齐襄公责怪玩物丧志,减少了一半俸禄。无知不仅恨齐襄公,更加恨雍廪。

无知刚即位,不好意思杀雍廪,雍廪却很害怕,索性先下手为强,借一次宴会,把管至父、连称、无知一块杀了。诸儿、无知之乱结束后,著名的公子小白战胜公子纠,回国继位,伟大的齐桓公、管仲时代开始了。

齐襄公之死值得注意的是什么?

不怕领导有绯闻,就怕领导不守信。位尊而无信,祸之渐也。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此之谓也。

位尊而无信,不好;位尊而缺德,更不好。

齐国姜姓国君似乎荷尔蒙都过剩,对私通有特别嗜好。前613年,齐昭公去世,他的儿子公子舍即位,可是不到三个月,就被他叔叔、齐桓公的儿子、齐昭公的兄弟公子商人派人暗杀。公子商人曾拿出家产帮助齐国百姓,还算有些口碑,暗杀侄子后,商人假意请他兄弟公子元即位。公子元哪里不知这是什么意思,赶紧说:哥哥你别为难我。你能让我安安静静做个老百姓,我就知足了。商人于是即位,就是齐懿公。

赵盾为商人暗杀公子舍的事,还打算召集同盟国去讨伐齐国,齐懿公向晋国进献很多礼物,讨伐的事就不了了之。齐懿公做了国君,想起以前得罪过他的大夫丙原,当时管仲把争执的土地判给了丙原。齐懿公现在不仅把判给丙原的土地夺了回来,还把管仲后代的封地也收了回来,管仲后代就逃去了楚国去。比较一下与孙叔敖后代的差别,可以得出一个教训:权力获得的财物,失去权力的后代是守不住的。

齐懿公还不解恨,把丙原的尸体从坟里刨出来,砍去一条腿。他还问丙原的儿子丙蜀:我这样惩罚你的父亲,你恨不恨我?丙蜀说:我父亲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受到惩罚,已经是幸运了。现在砍了死人的骨头,我怎么能怨恨主公呢?齐懿公一高兴,把夺来的土地又赏给了丙蜀,还留在了身边。

齐懿公听说大夫阎职的夫人美貌,就召她进宫,一看果然漂亮,就留在宫里,让阎职再娶一个。阎职没辙,没说什么,齐懿公也当阎职是忠臣,留在身边。

前609年,齐懿公到一个叫申的竹林温泉避暑,带着宫女和丙蜀、阎职。天气炎热,齐懿公喝了酒,就在竹林里休息,丙、阎两人到池子里洗澡。洗着洗着打起水仗,丙原拿起一根竹竿打了阎职,阎职辱骂丙蜀。丙蜀就说:老婆被别人抢走都不发火,我跟你闹着玩,你却生这么大的气?阎职反唇相讥:自己爹被人从坟里挖出来受刑,你也没吱声,我老婆的事还算事吗?两人说出伤心事,顿时流泪不止,哭完了,两人对视,凶光一闪,决定杀了齐懿公报仇。

齐懿公睡得正香,两人让宫女去准备热水,支开所有人,一个人抓手,一个人掐脖子,齐懿公刚睁开眼,头就被砍了下来。两人把齐懿公头扔到水池里,尸体扔到竹林深处,然后跑回城里,大吃一顿,带上家小财物,慢慢腾腾走出南门。家里人害怕,催他俩跑快一点,丙蜀说:这个坏蛋死了,高兴的人多呢,有什么可怕的?

还真没人来追他俩。齐国卿士大夫中恨齐懿公杀公子舍的人很多,于是立了公子元做国君,即齐惠公。暗杀、刑尸、夺妻,干了这些缺德事的齐懿公就这样一命呜呼。杀掉一个齐国这样大国的国君,竟然也能如此从容,齐国的衰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公元前548年,齐国又发生一起私通血案:崔抒弑其君。

当年董狐写“赵盾弑其君”,赵盾还不是直接凶手,也没有问罪董狐。现在崔抒是明火执仗地杀了齐(后)庄公,齐国太史写了“崔杼弑其君”这句话,崔抒就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二弟弟继续这样写,崔抒又杀了他,太史三弟弟还是这样写,崔抒下不去手,只得作罢。这时,一个叫南史氏的史官抱着竹简来到朝廷,打算继续齐太史兄弟的写法,听到崔抒弑其君被记入史册了,就回去了。这是一段著名的公案,体现古代史官的气节。崔抒是齐国的权臣,可是与赵盾相比要残暴很多。

崔抒杀的齐庄公叫公子光,是崔抒掌权后迎回来的国君。崔抒娶了一个寡妇叫棠姜,是崔抒的家臣东郭偃的姐姐、齐国棠公的老婆。棠公死时,崔抒去吊唁,发现棠姜很美,就让东郭偃为自己娶回来。东郭偃劝崔抒:男女辩姓。也就是同姓不婚,我们两家都姓姜,这样不好。

崔抒就找人占筮,得到困卦转到大过卦,史官说这是吉利。陈文子(名须无,公子完的后代)却说:这个卦象是凶兆,显示的是被石头困住,蹲在荆棘丛中,进了屋子却看不到妻子,意味着不得善终,不能娶。崔抒说:这些凶兆已经在棠公身上了,跟我无关。于是娶了棠姜。

齐庄公与崔抒关系很密切,两人经常往来,庄公竟然与棠姜发生了关系,私通了,庄公就经常到崔抒家里与棠姜厮混。不仅如此,庄公还从崔抒家里把崔抒的帽子拿出来送人,庄公的太监说这样不好。庄公说:我拿他帽子送人,那是他的荣幸。真不知道庄公是怎么想的,可是崔抒却下决心要动手,连鲁国大夫都知道崔抒的意图。

当年春天,崔抒率军讨伐鲁国,鲁国想找晋国帮助,鲁国大夫孟公绰说:崔抒要干大事(杀庄公),想讨好齐国国民,不会真心攻打我国,会很快回去的(崔子将有大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果然,齐军无功而返。

当年夏五月,庄公在北郭招待来访的莒国国君,崔抒借口生病不去参加。庄公就去崔抒家里探病,实际是想与棠姜厮混。棠姜进入内室,与崔抒从侧门跑了出去,庄公的侍人贾举拦住庄公的卫士不让进去,庄公在里面竟然拍着房柱唱歌、召唤棠姜——真是够荒唐。此时埋伏在崔抒家里的甲士一涌而出,把庄公包围了起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公登台而请解,不许;请盟,不许;请自杀于庙,不许。

庄公要求甲士不要杀他,甲士不许;请求发誓,也不许;请求让自己在太庙里自杀,还是不许。甲士们说:我们只知道奉命来抓淫乱的奸人,不知还有其他命令。庄公站在高台上想翻墙逃跑,被射中大腿,坠落下来,被杀了。贾举等内侍也被杀了——贾举曾经被庄公鞭笞过,怀恨在心,这次是做了崔抒的内应,可是也被崔抒杀了。这个崔抒够狠!

此时又发生一件奇葩的事情。晏婴站在崔氏家门外,他的随从问:您是打算去与国君一起死吗?晏婴说:难道只有他一个人是我的国君吗?为什么要为他死?又问:那是要逃跑吗?晏婴说:他的死又不是我的过错,我为什么要逃跑?又问:那我们回去吗?晏婴说:国君都死了,还能回到哪里去呢?

不救、不逃、不回的晏婴说了如下的一大段话: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能凌驾民众之上吗?是让他来主持国政的。做臣子的,难道是为了俸禄吗?是为国家做事的。国君要是为国家死,为国家逃亡,做臣子的就应该跟着他死,随他逃亡。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私情被杀死,因为私情逃亡,不是他最亲近的人,谁需要跟着他一起呢?况且正是得到他信任的人杀了他,我为什么要为他去死或者逃跑呢?但是,我又能回到哪里呢?

等到崔抒的甲士杀了庄公,打开大门,晏婴就进入府内,抱住庄公的大腿嚎啕大哭,哭完,顿了三次脚(意思是三拜),就走出去了。有人把晏婴的举动报告给崔抒,说一定要杀了晏婴。崔抒说:晏婴民望很高,我不杀他,国民会感谢我。

齐庄公的死,恐怕任何人都不会同情。崔抒的罪过不是杀了庄公,而是不应该杀齐太史兄弟。崔抒于是立庄公的弟弟为君,是为齐景公,与庆封共掌齐国。

私通、杀戮还没有结束。

不久,崔杼家里也闹起废长立庶的事情,庆封帮助崔杼的嫡子崔成和崔疆刺死想废长立幼的家臣东郭偃和棠无咎,崔杼不知是庆封在暗中让崔家自相残杀,反而去找庆封帮忙。庆封佯装不知,答应出兵帮崔抒平定崔成之乱。庆封派家臣卢蒲蔽斩杀了崔氏的妻妾儿子全家,所有车马服器搜取无遗,还放火烧毁崔家的门户房屋,然后带回崔成与崔疆的首级。到了家毁人亡的时候,崔杼才明白是被庆封灭了门,回家后自缢而死。

庆封独裁齐国后,竟然与家臣卢蒲嫳的妻子私通,还带着自己的家室住到卢蒲嫳家里,玩起两家妻妾共用。前545年,卢蒲嫳等杀了庆封的儿子庆舍,庆封跑到吴国,在朱方封了块地住下。前538年,楚国讨伐吴国,攻下朱方,庆封聚集在此的族人全部被杀,不是毁家,而是被灭了族。

齐庄公、崔抒、庆封,这三个人都死在私通、乱搞男女关系上,齐国的国君、大夫、家臣还真是都够奇葩,毫不吸取教训,前赴后继干这些缺德的事情。

位尊者与下属的妻子私通,到了堂而皇之的地步,怎能不身死族灭?尊者不自重,自启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