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开好单一会议的“四项基本原则”之四:无会中决策流程不开会

到了会中的决策,最容易出的毛病是什么?议而不决。就像有的会议一样,都开到华灯初上,连扯皮都没有力气了,但该决策的事情还没有个说法。而且,估计这种议而不决的会议,还是同一个主题,还会再开一两次。

 怎么办?在会议的决策角色上,可以使用RAPID决策模型。要想决策快,就要明确5种决策角色,先后顺序是:

◆R:Reference 建议者的角色

◆I:Input     参考意见者的角色

◆A:Agree     批准者的角色

◆D:Decision  决策者的角色

◆P:Practice  执行者的角色

各位读者可以结合图2-5, 思考这5种角色怎样配合发挥作用,以及在你经历的一次会议上,有没有人同时扮演多个角色?

 

2-5 会中决策RAPID模型

 

值得说明一点的是: 批准者和决策者有区别吗?有,而且这种区别既非常重要又很微妙。

首先,承担批准角色的人对建议拥有否决权,行使否决权会引发他与建议者之间发生争论,促使对方修改建议。

其次,如果争执不下,他们就会把这个问题交给手握决策权的人。

最后,拥有决策权的人是正式的决策制订者,能打破决策过程的僵局并让组织投入行动。

会中决策以后怎么办呢?还是要靠模板来推动行动。有一些企业给出了纠正行动表的模板以及填写示例(如图2-6和图2-7所示)。

 

2-6纠正行动表模板

 

2-7 纠正行动表填写示例

 

好了,让我们回忆一下欧阳办公室刘静、李标的那些抱怨:“有会议目的吗?”“有关于会议议程的决策吗?”“有会前准备和会中决策的吗?”

为了避免“会议目标不明确→会议议程就不清楚→会前准备就不充分→会中决策就议而不决→会议就让人觉得冗长而枯→就逃会和迟到” 这个恶性循环,我们要记住“可以不开会的四项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