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问题是很多经销商的弊病,有些经销商甚至从开始做生意到现在一直是一种固定模式,薪资制度也是一成不变;还有部分经销商经营几个品牌,都是品牌商在运作,将公司搞成一个“卤水拼盘”,刚开始增长迅速,后期长时间无法壮大。那么,在经营模式方面有哪些改进方式呢?
1.经营模式
从经营的角度看,一般经销商的生意发展趋势是大锅饭——区域承包——合伙人模式。原因很简单,经销商经营的属性是区域市场运作,受地域的限制,营收靠商贸利润(赚的是产品进出差价),没有必要向品牌商企业那样规划公司的发展。当生意规模小的时候,没有老板和员工之分,大家一起干,老板既是领导又是业务,还是送货工;当生意到达一定的规模,老板集中精力做管理,将分配权逐步下沉,为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适当地将市场区块化,承包给业务员;生意形成规模,老板的核心工作就是分钱。钱如何分?必须建立合伙人机制。所以,一个阶段一个模式,以不变应万变是行不通的。
2.产品模式
我把主线产品这一点放到了模式里面,是这样考虑的,经销商经营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覆盖型产品,没有网点就没有销量,覆盖产品的主要功能是网点覆盖,是流通市场的硬通货,产品匹配市场绝大部分网点属性,也是网点和经销商之间的纽带,最适合做主线产品。
兼顾型产品,即兼顾网点覆盖和经营利润,是网点强化的补充,也是经营利润的补充。
利润型产品,是经销商获利的来源。
经销商经营这些产品要明确产品的定位,尤其是主线产的选择和目的要清晰,否则就是产品模式有重大问题,影响增长。
3.利润模式
经销商想做大生意,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利润就是钱的来源。很多经销商发现做同样的生意额最后的获利情况有天壤之别,所以不合理的利润模式也是扼杀生意做大的元凶之一。利润模式是否合理就要研究投资回报率:投资报酬率能反映出经销商的综合盈利能力,有利于判断经销商经营业绩的优劣,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营业利润主要包括:
毛利额=销售额(两个关键点是销量增长率和销售目标达成率)×毛利率
其他收入=品牌月度、季度、年度返利+过程指标达成奖励
营业费用=覆盖费用(业务薪资+车辆司机费用+运输费用等)+销售费用(渠道费用+活动费用+退换货费用+物料费用等)+固定费用(管理行政人员薪资+办公仓储租金)+财务费用(税务+贷款利息),也就是A=a+b-c
运营资金主要包括:流动资金(品牌商的打货款、备用金);应收账款(部分渠道先货后款);库存占压(产品库存积压货款);应付账款(银行贷款、品牌商给予经销商的信用先货后款政策、下游网络收到的预付款),也就是B=a+b+c-d。
投资回报率=A/B。投资回报率越高意味着经销商的盈利能力越强,在这个等式中,经销商需要寻求无限扩大A和无限缩小B的经营模式来匹配自己生意壮大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