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城融合的复合型园区

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加快产业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园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发展模式上,相比本世纪前十年的产业园区,除了厂房、办公楼、商务酒店之外,商业、学校、医院等业态共生出现,不仅在功能上全面切合城市发展需要,在环境的打造上也更加宜居,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更加有效。

产业园区的类型也十分丰富,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开始向产融合方向发展。

产城融合的产业园发展更注重园区的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致力打造汇聚住宅区、商业街、办公楼、休闲区、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产业园的运营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凭借市场化手段,依托专业化的服务平台,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与城市扩张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得“产城融合”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

【案例】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 1991年获批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区位条件优越,位于长沙城市西中心,东临湖南金融中心,南接岳麓山大学城,是天然的科技成果转化区。园区内长(沙)-(湘)潭西线,长(沙)-常(德)高速,城市西二环线,城市三环线(京珠高速长沙段西线)纵横贯通,地铁2号线、 6号线、长株潭城际轻轨均在区内设有站点,现有43条公交线路通达麓谷。依托路网优势,可以迅速进入长邵娄高速、(北)京-珠(海)高速、上(海)-瑞(丽)高速、 319(厦门-XX)国道和107(北京-深圳)国道。高新区距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1公里、市委、市政府3公里、高铁西站7公里、长沙霞凝港10公里、火车站10公里、高铁南站18公里、黄花国际机场28公里。

园区现有企业32000家,其中外资企业近200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31家,海内外上市公司45家,知名央企50余家,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的“两主一特”产业聚集区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集群,移动互联网、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增材制造、新能源装备、先进储能材料、军民融合、文化创意、绿色节能、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正加速集聚,蓬勃发展。作为“三区叠加”即长株潭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湘江新区产业核心区,长沙高新区“一区四园”2019年实现企业总收入近5000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16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11位,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第10位,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全国排名第3位。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年7月——1991年3月,起步阶段。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7月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因陋就简、就地起步,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管理机构逐步建立,科技产业逐步形成,为试验区进入国家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91年3月——1997年4月,进入国家队的探索阶段。1991年3月长沙科技试验区进入国家队,随后,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一区一园,以区为主”,管理上形成了“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体制。同时,这一阶段政策区产业迅速发展,集中园建设经历了先起步后停滞的过程,形成了严重滞后局面。

第三阶段:1997年4月——2004年8月,一区多园的重新起步阶段。1997年4月科技部批准长沙高新区调整为“一区四园”,而省、市又逐步扩大调整为一区多园,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业逐步向各园区集聚,在面上形成了“产业归口管理、园区统一政策、集中高效服务、信息综合统计、利益分级共享”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向各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转变,高新区直接管理岳麓山科技园并继续发展政策区产业。特别是1999年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岳麓山科技园望城坡产业基地(即:麓谷)规划建设,标志岳麓山科技园集中建设重新起步,为落实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2004年8月——至今,建设科技产业新城阶段。高新区岳麓山科技园(麓谷)实现带镇(街)发展为标志,发展特征开始三个转变:即“科技园区向科技产业新城转变,纯科技产业向多业并举转变,园区管理向准政府转变”,这一转变使高新区开始有了明确的发展空间,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管理责任,履行了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9年10月,高新区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部、省、市共建的 国家级创新型园区试点园区,2014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国家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将发展成为创新的示范区、改革的试验区、产业的集聚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2019年,长沙高新区科技创新指标排名全省第一,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提升到第1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