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跨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玩的也是这一套。当它们来到中国的时候,发现中国市场已经被很多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占领了。怎么办呢?你以为它们会跳进国内市场与国内的品牌企业一刀一枪去抢客户吗?今年的目标是占领百分之十的市场,明年的目标拿下百分之二十,积小胜为大胜,用时间换空间?不,这不是跨国公司的风格。跨国公司大多都是上市公司,手里都抓着摇钱树,先摇它一大堆钱回到中国市场,再看看谁有品牌,谁拥有客户,谁有市场份额?然后开个天价,把它们统统买下来。然后……结束战斗。
中华牌牙膏、美加净牙膏、小护士护肤霜、大宝护肤霜、苏泊尔不粘锅、南孚电池、统一润滑油、乐百氏瓶装水、双汇火腿肠、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重庆啤酒、云南大理啤酒、水井坊白酒、五星电器、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好孩子童车、威孚内柴、金龙鱼花生油、白加黑感冒药、毓婷避孕药、洁花洗发液、孔雀牌电视机、桦林轮胎、西北轴承、上海轮胎橡胶、上海贝尔制药、乐凯胶卷、晨鸣纸业、德龙钢铁、锦西化机……,我们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被外资并购的国内企业的名单。这些品牌企业过去都曾经是著名的民族品牌,可是现在都成了被外资控股的企业。按照资本思维的眼光,它们中间有很多企业是用极其低廉的价格被收购的,但是这个在今天看来极其低廉的价格却足以让当时的它们喜出望外了。这说明了思维模式的高度差和时间差,归根结底是维度差,国内那些品牌企业正是停留在产品思维阶段的时候,被海外跨国公司轻取豪夺,收入囊中的。
如果把市场竞争比作拳击场,那么产品思维是轻量级拳击手的打法,跳进场内你一拳我一拳地竞技,数身上的点数论输赢。而资本思维是重量级拳手的打法,跳下场去,一出手就KO,三招毙命。
第一招是准确锁定目标。锁定那些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只要锁定了并购目标,就志在必得。收购了这些企业,就等于将其拥有的所有客户和市场份额收入囊中。不但一步登上龙头企业的王位,而且直接消灭了竞争对手,一石两鸟、一箭双雕。
第二招是迅速融到资金。融资不是去借钱,而是直接印钱,借钱太缺乏技术含量,至于怎么印钱请参考前面的章节。那些跨国公司明白,要拼技术它们最多赢得时间,要拼市场它们可暂时赢得空间,而拼资金它们将赢得战略上的主动权。手里抓着一大把钱,你想干啥就可以干啥,想买谁就可以买谁。融资能力恰恰是国内企业的弱项,融资环境恰恰是中国经济的短板,跨国公司就是利用境内外融资环境的势能差,一举掌握了并购重组的主动权。
第三招是敢于开大价钱。谈斤论两、锱铢必较的砍价手段,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谈判策略,不过是产品思维的雕虫小技。资本思维算的是大账而不是小账,看的是市值而不是产值,只要目标有价值,就直接拿钱把你砸晕,趁你还没有学会资本思维之前,开出个超出你期望值的价格,一举把你拿下。从战术上看,虽然多花了点钱,但是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看绝对值得:节约了时间,避开了风险,垄断了市场,降低了综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