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中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对社会人生、宇宙万物的体会和认识,中华古圣就是通过易卦、易象来直观展现,用文字来表达出这些卦象所代表的吉凶,然后通过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的叠加变化,来推衍出世界变化的规律。这就是“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
“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如果不画这个卦呢,圣人的精神底蕴就没法传达出来,没法让后人知道。微卦,是什么意思呢?有些注解把这个“微”注解为“没有”,就是说圣人没有画卦,就表现不出他的精神底蕴。我个人觉得,“微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圣人已经画了卦,表现出他的精神底蕴,如果我们学习的人不深入到这个卦象最精微的地方,圣人的底蕴就不可悉得而闻。所谓悉得,就是全部的意思,就是不能全部得到、理解圣人的精确意思。《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博大精深的源头,对《易经》的学习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情。有些人皓首穷经,一生都泡在这个上面,以期不断有新的体会,这个也可以说是“微卦”。
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有三个主干:儒家、道家、佛家。其它的文学、艺术、社会制度、民间风俗等,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枝叶,都是从儒释道三家精神所派生出来的。那么,《易经》在三教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从儒家来说,大家都把功劳归功于圣人,归功于孔夫子。《史记》中记载了孔夫子的易学是代代相传,一直到汉代。作为儒家的五经之首,汉朝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也是把《易经》当作最根本的学问来提倡。从宋代的周敦颐到二程、朱熹,易学也始终是儒学的核心部分。如果易学不是儒家学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对于形而上的这一块,就会显得很单薄,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未必能立得起来。正因为有了《易经》,有了它关于天地宇宙、关于形而上的思索,才使得中华文化中的天人观得到了一种完整的体现。儒家对易学的推崇,主要在于易理方面,通过对《易经》的学修,能够把“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到社会伦理和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儒家易学的特点。
道家易学的渊源也很早,春秋时代是儒道同源,在孔夫子的时代,是没有儒道之分的。后来儒道分野,道家对《易经》也非常重视。汉代有一本《周易参同契》,是著名炼丹家魏伯阳所写。这本书讲什么呢?就是把《易经》的理论与道家的丹道修炼结合起来,不管内丹还是外丹,通过《易经》的生成变化规律,魏伯阳就从中找到了丹道修炼的理论根据。这本书被后人称为“万古丹经王”,后来的道家,尤其是养气炼丹的人,都首推《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这本书到了明清以后,被带到西方,还从中找到了很多化学变化的根据,从里面发现里面有很多科学的实验方法。比如通过铅、汞之类元素的炼制所形成的物质间的转化,都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对西方现代实验科学的产生也是有所贡献的。当然,后来的道家不断地有关于《周易参同契》的注释和发挥,不要说道家,朱熹后来对《参同契》都作了一个注释,只不过他不好意思用本名,就化名一个道士,毕竟他是继承孔夫子圣人之学的。但从中可以看到,他对道家易学也是很感兴趣的。
佛家对《易经》的研究,就更有说头了。我记得刚开始讲《周子通书》的时候,就把唐代的佛家易学——方山易学给大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其实在唐代以前,佛经最初传译到中国,就受到了易学方方面面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都是喜欢谈玄,是玄学大兴的时代,老、庄、易“三玄”是当时的显学。佛经要转译成汉语,一般的汉语词汇很难表达佛教中的很多专门概念,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佛教徒,乃至于从西域到中国来传播佛教的大师,通过学习玄学——老庄和易学,发现了其中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于是借用了整个玄学的语词系统来表达佛教的观念。这样翻译之后呢,大家感觉非常到位,中国人非常愿意接受。当时喜欢玄学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样翻译出来的佛经,很快就被中国上流知识分子所接受。大家都认同了,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我们东方的圣人就是孔子、老子,西方的圣人就是释迦牟尼,大家都排排坐、吃果果,很好。
当然,佛经中的推理很详细,很有逻辑性、系统性,不像我们学习《老子》、学习《易经》,大多是非常概括化、意象化的直观学问。在佛经里面,尤其是法相宗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非常详细的,从人最具体的思维、念头,最具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形成一套很完整、很有说服力的系统,让人觉得很容易有个下手处。
为什么魏晋时期大家都爱好空谈玄学呢?玄学就是这样,道理非常舒服,大家讨论起来也很有逸趣、很高妙,但是要下手,要按照这个样子去学修,就很不容易。嘴巴上大家都可以说得很高、很妙,实际做起来就不行了。但是佛教不一样,它既有很高、很妙的理论,也有暗合我们自己的、最具体的下手之处。比如佛教关于戒、定、慧学说,首先从戒学入手,要你戒除杀盗淫妄酒;然后再从定学下手,要学会打坐,保持心性的安定、稳定、八风吹不动;最后呢,就启发了智慧。真得了大智慧之后,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个与老庄、与《易经》里面的智慧竟然是一个鼻孔出气。我们学修如果找到这个感觉了,那你就很安逸、很自在了。后来在明代的藕益大师,还专门写了一部《周易禅解》,用佛教禅修的方法,来与《周易》的诸卦合参,成为历史上众多易学名著中别开生面的一枝奇葩。所以,借助于玄学,佛教在中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