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这几句是讲易道的修学次第:首先要认真学习《易经》当中的卦辞、爻辞,从诸辞开始学习。《易经》有“经”有“传”,我们之所以首先把《系辞》拿来跟大家学习,因为它是一块敲门砖,你要想学好《易经》,就必须要从《系辞》入手。学完《系辞》以后,你再学习乾坤二卦,再学习《说卦传》、《序卦传》等,那么整个《易经》的核心、易道的规律,就基本上能够掌握了。
上面是一个学易者通常的路数。“初率其辞而揆其方”,你先从《易经》诸辞中去参悟,逐渐就能够把握、揣测到易道的基本方向、基本原则。通过学活学通,渐渐进入到学修《易经》的高级阶段,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要达到“神而明之”、“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这样的境界。当然,一般人学习《易经》,可能了解一些基本的道理就打住了,再难以深入进去了。如果真正能够达到“神而明之”、“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的境界,那已经属于人中龙凤,必须是非常之士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所以,“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你如果不是这样的上根利器,那就很难与道同行。邵雍《观易吟》最后的两句是:“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大道运行,只在得道之人身上体现,要想使大道不白白运行,就要看这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对普通人而言,大道是“日用而不知”,虽然天天不离分毫,既然不知,就没办法把大道的运行展现出来。
当然,“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主要还是为了激励后人学修易道而言,并不是说只有天生圣人才能够学通易道,我们普通人就没有这个指望。谁敢说自己是天生圣人?孔夫子都说自己不是天生圣人,自己是“学而知之”。其实,你真正一心一意地学习,就像我们上次讲的九卦之德,你只要拥有恒卦的精神,每个人都能够学好。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够具备这种精神?是不是能够一志凝神,把我们的志向凝聚在对大道的追求上来?你能够有这种恒卦的精神,有这种一志凝神、一心向道的决心,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学通学精。不然的话,哪怕你再聪明伶俐,也仅仅只能学一个毛皮而已,不能真正与易道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