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年的咨询落地经验,醒客堂确定只有通过建设科学的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帮助门诊把模式有效落地。
为什么总结出这个结论呢?我们从改革的根本原理进行分析。
(一)改革落地的最大敌人是人性的负能量
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改变医护人员工作模式的过程!
院里医护人员原来的工作模式是不科学的,所以损失了很多盈利的机会。要想增强门诊的盈利能力,就必须改变医护人员原有的工作模式。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善门诊盈利能力的过程就是要把那个难移的本性彻底移除:让全体医护人员都能把理想的标准执行到位,而不是习惯怎么做就怎么做!
毫无疑问,多数医护人员是不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的,因为平时大家习惯了现有的工作模式,按已经习惯的模式工作不需要思考,没有压力!但要按门诊要求的方式工作,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改善自己。
要想让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持续改善自己,方法只有一个:控制人性的负能量、弘扬人性的正能量。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一小部分人通过努力,看到长远的未来,主动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因为这些人认识到只有努力才能得到长远利益。大部分人没有看到长远的未来,因此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不愿意学习成长,逃避责任和压力。大部分普通医护人员都是后者!
很多院长对此并不认同,经常跟我探讨:“老师,我们就不能找一些有目标、有理想,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的人吗?”可以找到,但永远都是少数,而且这样的医护人员到哪里都是核心骨干,每个门诊都很重视,这样的人轻易不会离开原门诊,为什么要到咱们的门诊?即使来了,如何保证这样的人将来不自己创业?今天的院长不也大部分都给别人打过工吗?
所以,千万不要寄希望于找到优秀的人才来发展自己的门诊,找到是幸运,找不到才是常态,况且找到了也未必能控制。做门诊还是要靠一大批普通人!门诊能做的就是控制这些普通人人性负面的因素,努力发扬其人性的正能量。
这和教育孩子吃饭的道理差不多。很多小孩子贪玩不愿意吃饭,家长左喊一遍右喊一遍,甚至一些老人还端着饭碗追着孩子跑。专家就给出建议,大人吃饭时只喊孩子一遍,如果孩子不来,大人就把饭全吃掉,孩子饿的时候要吃的,就告诉他吃饭的时候喊他了,现在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没有吃的了。孩子必然哭闹,就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是爱莫能助。等到下次再喊孩子吃饭时,他就会马上过来吃饭了,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来吃饭,真的没得吃了。
这就是对人性负面因素的控制!
控制住人性负面的因素,还要努力发扬人性的正能量。这时候,榜样的力量就出现了。门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把这样的人才定义为榜样,让大家去学习他,做到了就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认可,让每个人都愿意做到榜样的标准。
在这方面,法家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翻译过来可以这样理解:管理人最好的工具就是奖罚,奖要奖得人感恩戴德,罚要罚得人倾家荡产。这样,你想让他做到什么样,他就能做到什么样。
(二)用管理系统控制人性的负能量
改变一个人已经很困难了,但门诊需要面对的困难比这大得多。因为门诊必须改变所有院里的医护人员,这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负能量:有人短见,有人自私,有人逃避责任,有人缺乏企图心……门诊要想改革成功,就要把各种不同的负能量都控制住!靠个人的能力是绝对实现不了的!
由此,各位院长也可以放松一下,因为改革落地难的绝对不止一家门诊,所有门诊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能真正改革成功的门诊永远都是凤毛麟角。
如何才能改革成功,成为未来的优胜者呢?打造科学的管理系统!
院长不是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医护人员,但改变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因为院长自身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院长除了处理内部改革的工作外,还要处理技术、采购、财务等方面的工作。这种情况下,院长靠自己的个人能力控制医护人员的负能量,其数量和持续性都很难保证。
这时候,我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复制几个院长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院长这样的心态和能力,就可以保证控制院里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负能量,弘扬他们的正能量。
当然,这是一个不现实的策略,因为院长有着特有的能级优势。
现实的办法是把院长控制人性负能量、弘扬人性正能量的工作做一个区分,把不同方向的工作梳理出来,每个方向配置合适的医护人员,这样就可以把院长的工作复制下去。
这些工作互相之间交叉咬合,形成一个系统,每个岗位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就相当于复制了多个院长的能级,这就是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系统管理门诊,相当于复制了多个院长来管理门诊,从而保障了改革落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