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送礼”是怎样形成的:古代官场陋规

“陋规”处于不黑不白的灰色地带。弄明白陋规的来源及其作用,可以看透中国社会的运作方式。

“陋规”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在明清两代,官场风气和行政效率都同陋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陋规”的名称虽然不复存在,但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形形色色的管理活动中,时不时还可以看到“陋规”若隐若现的身影。因此,对陋规进行文化清理,实有必要。

要把陋规说明白,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许多人甚至包括很有名的专家,往往把“陋规”解释为“贪污”。比如,有人写文章抨击清朝官吏贪污成风,但所举的事例往往属于陋规。甚至连治学严谨的瞿同祖,在他的英文名著《清代地方政府》中,也把陋规翻译为base custom,习惯意义上的custom当然没错,但卑劣意义上的base就有点偏离了原意。瞿老的解释基本不算离谱,只是勉为其难而已,要在英语中找出完全同汉语纹丝不差的对应词汇不大可能,因而也就难为了瞿老先生。但是,国内一些所谓专家,想当然地把陋规解释为贪污,则是大错特错。所谓陋规,实际上就是不成文的官场办事规则。“陋”是指没有正式文件,在《六部则例》上查不到;“规”是指属于实实在在、明白无误的显规则,而不是价值观念意义上的潜规则。如果准确地翻译为现代汉语,陋规应当直接表述为“官场礼则”。说白了,陋规就是官场的送礼规矩。

有些人可能不清楚,官场送礼,跟贪污有何区别?众所不知,明清两代的官场送礼同当今确实不一样。这种风气,起源于明朝朱元璋的低俸政策。朱皇帝出身贫苦,认为“凡官皆贪”,所以,在他制定的“祖制”中把官吏俸禄压得极低。正史有云:“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史·食货志》)而且朱皇帝严格禁止他的子孙更改祖制,敢有妄议者杀无赦。好在官员手中有权,权可以变成钱,这比更改祖制要容易得多。所以,从成祖朱棣之后,官吏的收入,基本上不靠俸禄而靠受礼,包括清廉奉公的官员也概莫能外。“大气候”如此,朝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包括皇帝也心里明白。只要不搜刮过份,就是好官。久而久之,官员的收礼,就成了惯例,而且是官方默认的惯例。甚至官方在计算官员收入时,都把俸禄简略不计,只算各种礼金。而且什么职务收多少?哪些时候该送礼?送礼的规矩和途径有哪些?都有了不成文的章法。官方许可,民间无奈,相沿成俗,概莫能外。清朝入关,对于明朝的制度照搬不误,低俸制随之沿用下来。官员收礼也有了比较固定的称呼,一般叫做陋规,正规一点称为规费(辛苦钱)、规例或赠与。各种赠与名堂繁多,夏天谓冰敬,冬天谓炭敬,节庆谓节敬,生日谓祝敬,过年谓年敬,门生拜见谓贽敬,出京辞别谓别敬,过往客人谓书仪。赠与关系包括乡梓、同年、亲戚、门生、故吏、同窗等等,不可胜数。

送礼必须要有来源。羊毛出在羊身上,规费的最主要来源是地方州县官征收的火耗。古代实行包税制,地方州县向朝廷上解的赋税有定数,而且还必须是规格一致、成色统一的库平纹银。数额不够,负责官吏要包赔。而从民间征收的是铜钱或者碎银,官府要把这些铜钱兑换成银两,把碎银熔铸成标准银锭。这样,在征税时,就要在正税之外加派一定比例。这种加征被称为火耗,意为熔铸中的损耗。实际上,加征的不仅包括熔铸损耗,还要包括杂七杂八的各种征收费用及解送费用。任何一个官员,在确定火耗占正税的比例时,当然不会少而只会多。最清廉的官员,也要加征火耗。康熙帝曾公开说:“如州县官止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是好官。”实际上康熙帝十分清楚,火耗远远不止一分。号称康熙年间第一清官的嘉定知县陆陇其,也要加征四分火耗。因为各地情况不一,官员心态不一,加征火耗的比例,朝廷并没有统一规定。各地按沿用已久的习惯操作。“每两有加至二三钱、四五钱者”;“税轻耗重,数倍于正额者有之”。正税与火耗的关系,同当代的税与费的关系相当类似。根据现有的资料综合来看,清代的火耗,大体在正税的10%~50%之间。火耗的结馀,称为耗羡,这笔钱不是一个小数目,按常规,这笔钱属于“预算外收入”,不受朝廷控制。耗羡的开支项目,理论上主要是补贴办公费用以及社会福利公益开支等等,实际上主要是作为官吏的公务补贴,而具体使用则公私不分。

享有税收权力的官员有耗羡收入,自然会引起政府各部门与各层次之间的不平衡。所以,耗羡还要“再分配”。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礼仪的国家,清朝的衙门大堂,最常见的匾额是“天理人情国法”。这一匾额,正好反映出官员的行为准则。自从理学兴起后,“万事抬不过个理字”,“天下惟道理最大”,所以,官员行政首先要考虑天理。其次,必须考虑人情关系,以情辅理。最后,才是遵循国法,国法是为天理人情服务的。可以说,中国传统的管理理念,是由“天理”确定价值准则,由“人情”定位行为规范,由“国法”充当运行工具。耗羡只有一部分官员(州县亲民官)拥有,其他官员如果不能染指,既不合天理,也不近人情。所以,以送礼方式形成的陋规,就成为调节官吏收入的主要途径。而陋规不但能平衡收入,调整心态,更重要的,这种送礼方式符合中国人的基本社会规范,能够在官员之间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络关系。所以,陋规可以说是传统官场的润滑剂,离开了它,官僚机器就会变得生硬,甚至磕磕碰碰。

弄清了陋规的来历,就可以看出它在官场运作中的作用。由陋规萌生的某些习惯,至今依然身影犹存。中国十分头疼的税费关系问题,预算外收支问题,小金库问题,等等,都可以看到某种陋规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