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科学管理的国际传播

20世纪初,科学管理不仅在美国广泛推行,而且跨越国界,昂首阔步走向其他国家。工业革命期间,由欧洲传来的机器生产技术哺育了新大陆;泰罗制诞生以后,旧大陆开始接受美国的管理学反哺。除欧洲外,世界其他地区也程度不同地受到泰罗制的辐射。可以说。科学管理诞生后,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管理革命浪潮。

法国 在欧洲的科学管理运动中,法国人用力最多,尤其以夏特里尔、拉普瓦、米其林兄弟最为突出。

亨利-路易斯·勒·夏特里尔(Henry Louis Le Chatelier,1850—1936),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和冶金学家。至今在各国的中学化学课本里,还有以夏特里尔命名的一个原理(由于音译差异,中国高中化学课本第三册中称其为勒沙特列原理),即平衡移动原理。一般表述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化学家,就是在法国推广泰罗制的第一人。

从1884年起,夏特里尔就在法国从教,他先在法兰西学院(Collège de France)当化学教师,后转到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1907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还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近50岁时,他认识了泰罗并很快成为极密切的朋友。1904年,他创办了有名的《冶金评论》杂志(La Revue de Métallurgie),1909年起,在这本杂志上连续登载泰罗著作的摘要,并介绍如何在工业中运用泰罗的学说。1912和1913年泰罗夫妇两次访问欧洲,夏特里尔把泰罗介绍给法国企业家雷诺和米其林兄弟。1920年,夏特里尔创建了专门在法国推广泰罗制的“法国组织协会”,1923年和1924年,他又组织了两次法国管理大会,并担任第二次会议的主席。1926年,夏特里尔和拉普瓦一道,把“法国组织协会”和法约尔创立的“管理研究中心”合并改组为“法国全国组织委员会”,全力以赴推广管理学研究。1929年,夏特里尔在第四届国际管理大会上得到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授予的金质奖章。他也是美国泰罗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名誉会员。他去世后,1937年由法国总统主持了他的纪念会。

夏特里尔一生有多种著作。多数是化学和冶金学的。涉及管理的有三种,分别是1925年的《科学与工业》,1934年的《泰罗主义》,1936年的《实验科学的方法》。他还发表过多篇管理学方面的论文,主要有:1915年《组织的原则》,1919年《我们对泰罗制的探究》,1920年《希望国立学院的学生熟悉工业中科学管理方法的建议》,1926年《管理中的常识》,1929年《泰罗制》,1930年《科学——经理人员的第三种品质》《合理化和经济危机》《20世纪的工业、科学和组织》,1931年《工业雇佣问题》,1934年《40小时工作周》等。夏特里尔对管理学的贡献,在于他用一般科学原理对管理进行了最广泛的解释,把科学管理渗透到大学教育之中。哈里·霍普夫(Harry Arthur Hopf,1882—1949)在《管理学家》一书中评价说:“勒·夏特里尔把他关于科学管理的观点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泰罗制就是把组织原则和科学方法应用于每一种工作。’他坚决认为,在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并没有什么分界线;在解决新问题时,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采用科学的态度。他对他的千百个学生宣讲这个信条的正确性,并用知识把他们武装起来,然后每年把他们输送到实验室和工业界去。这些知识被证明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转引自厄威克《管理备要》,社科版第36~37页)

弗雷门维尔的查尔斯·德·拉普瓦(Charles de la Poix de Freminville,1856—1936),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工艺和制造工程师,他在潘哈德和勒瓦索尔(Panhard et Levassor,一战前法国最有名的汽车公司)任技术经理和总经理助理时,曾在这里推广泰罗制,遭到挫折后并不气馁,仍不断为科学管理摇旗呐喊。1907年,他同夏特里尔建立了密切联系,1912年,同泰罗本人结识。此后,他同夏特里尔一道从事“法国组织协会”的工作,并在1926—1932年出任改组后的“法国全国组织委员会”主席。1927年起,他又担任了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管理学会理事,1929年担任第四次国际管理大会和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主席。他还曾于1913年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名誉副主席,也是美国泰罗协会会员。

拉普瓦从1913年起,为《冶金评论》撰写关于泰罗制的稿件,并注重泰罗制的准确原意以及同法国国情的结合。以他的宣传为标志,法国企业掀起了推广泰罗制的运动。他在管理方面的专著只有一本,却影响极大,即1918年的《泰罗方法的基本原理》。他的论文较多,主要有:1914年的《泰罗制》,1915年的《〈科学管理中人的因素〉一书导言》,1917年的《科学管理中残疾人的雇佣》,1918年的《对泰罗制的一些印象》,1919—1920年的《科学管理五讲》《法国对甘特的评价》《经理对生产的责任》《〈论现代工厂的管理实务〉一书序言》,1921年的《工厂中工作的分析和准备》,1923年的《美国造纸工业中工作的有计划的组织》,1925年的《亨利·福特及其方法》,1926年的《科学管理的演变》《现代工厂中的系统管理及为有能力的工人提供的职位》,1929年的《美国经济事务的最新变化》等。

安德烈·米其林和爱德华·米其林兄弟(André Michelin, 1853~1931; Edouard Michelin, 1859~1940)是传奇式的企业家。他们于1889年开设橡胶厂,1891年为他们发明的可拆卸轮胎申请了专利,随后出现的充气轮胎引起了交通工具的巨大革命。至今在世界各大城市到处可以看到被命名为米奇林轮胎先生Bibendum的标志广告。

米奇林的标志广告Bibendum

除了技术发明和企业经营上的巨大成就外,在科学管理的推广应用方面,米其林兄弟也有着非凡业绩。在他们还不知道泰罗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己的企业中开展了类似于泰罗的管理改革和探索。1912年,爱德华在《冶金评论》上读到泰罗的著作,立即就同泰罗建立联系。1913年泰罗来欧洲访问,安德烈在夏特里尔为泰罗举行的宴会上听到泰罗制的有关介绍,宴会结束后他立即买了两只秒表,并连夜把一只秒表寄给正在工厂的弟弟爱德华。在法国的企业中,米其林公司是推广泰罗制最成功的。

米其林兄弟不仅在自己的公司推广泰罗制,还广为宣传。1921年,他们在夏特里尔的协助下,成立了“泰罗—米其林委员会”,在报刊上发表介绍泰罗制的文章,放映有关泰罗制的电影,组织讨论会和讲座,在10年间安排860名工程和技术院校的学生系统学习泰罗制,并在1928—1936年出版了系列小册子《繁荣》,每三个月出版一本,进行泰罗制的知识普及。

德国 相比之下,德国在管理学理论上同美国不大一样,德国不乏思想家,他们有自己的理论大师。马克斯·韦伯和沃尔特·拉瑟瑙,都是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自己的管理理论。德国的科学管理运动,主要表现在泰罗制的实用性影响上。其中以科特根的合理化运动、赫格纳和迈恩伯格的工作研究、赫尔米希的标准化运动具有代表意义。

卡尔·科特根(Carl Köttgen,1871—1951)是一个电气工程师,1894年进入西门子公司,从技术人员干起,到部门经理,再到总经理,直到1939年退休。他担任过德国电气工程师学会主席、德国工程师协会主席等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特根到美国考察,对泰罗制有了深入了解,并以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把泰罗制解释为“合理化”。回国后,他说服公司老板卡尔·西门子,大力推广“合理化运动”。1921年,他创建了德国管理协会,不仅在西门子公司,而且在德国全国公私部门,广泛推行科学管理。他的主要著作有:1925年《生产的美国》,1928年《装配线》;主要论文有:1925年《经济活动的合理化》《德国合理化运动在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中的任务》,1926年《合理化》,1927年《装配线》,1929年《装配线工作基本原理》等。

库尔特·赫格纳(Kurt Hegner,1882~1949)是一位由学徒工干上来的经理,在勒德乌-洛伊公司任职。他所从事的工作,与泰罗的工时研究极为相似。1923年,他根据自己在机床工厂的资料和研究,编写了关于工作研究的教材。1924年,他发起成立了德国工作和工时研究学会,并出版了《标准加工手册》。从1928年到1945年,他一直担任该学会主席,并分别于1928年和1933年出版了两本《德国工作和工时研究学会手册》,作为工作研究的基本教科书。他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论文有:1922年《用于计算作业时间的基本时间单位》,1924年《成本计算问题》,1926年《作业时间估算指南》,1928年《计件工资和工资确定》,1933年《作业时间估算的进一步详细研究》等。

弗里德利克·路德维希·迈恩伯格(Friedrich Ludwig Meyenberg,1875—1949)同赫格纳相似,而且两人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德国的工作研究。不同之处在于,赫格纳是以经理人员的身份进行管理研究,而迈恩伯格从1925年起就成为专职教授。从1919年开始,迈恩伯格在德国介绍并传播泰罗制。1933年,他移民英国,在英国继续传播科学管理,并积极参与了经济工程师学会的组建。其主要著作有:1924年《标准化在一个工程工厂组织中的地位》,1938年《新管理学》,1942年《钢铁厂的经济控制》,1945年《工时研究和工资确定》,1951年《工业经营和管理》。主要论文有:1919年《科学管理基本原理》,1921年《对泰罗学说的批判评论》,1924年《工厂管理和工业组织》,1930年《科学管理的意义》,1931年《工厂管理中人的因素》等。

沃尔德玛·赫尔米希(Waldemar Hellmich,1880~1949)的主要贡献在标准化方面。他从1910年开始,参加德国工程师协会,1916—1933年任该协会主席。这一期间,他筹建了德国标准协会,并通过演讲和撰著来推进标准化。他的主要著述有:1911年《1900~1910年普鲁士公共工程的管理》,1927年《10年以来的德国标准化工作》,1929年《工程师的职业意识》,1930年《研究的必要》,1942年《25年以来德国的标准化工作》,1943年《标准化的意义》,1949年《工程师的文化使命》等。尤其是他的标准化论述,被人们看作是德国标准化运动的标志。

苏俄和东欧 由于列宁的提倡,苏俄在推广泰罗制上独具一格。这一方面,苏俄最出色的学者是阿·叶尔曼斯基(O. А.Ерманокий,1866—1941)。叶尔曼斯基原来是一个积极的孟什维克,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同布尔什维克有重大分歧,列宁曾专门撰文批判他(见《关于大资本组织的调查》第五至第六部分,载《列宁全集》第2版第21卷第307~311页;《论自由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概念》,载《列宁全集》23卷第246~252页)。在十月革命前后,他脱离政治,转而对泰罗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918年他出版了普及性的《泰罗制》一书。1921年,他彻底放弃政治活动,专门从事管理学。1922年,他修订《泰罗制》,并改名为《科学的劳动生产组织和泰罗制》再版(该书汉译版由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此后,这本书连续再版,成为苏俄推行科学管理的教科书。

叶尔曼斯基对“泰罗制”既有肯定,也有批判。他认为,泰罗制的积极意义,是其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但是,在叶尔曼斯基眼里,泰罗制“以最能干的工人作为计时对象,在最紧张的劳动条件下决定所谓最佳时间”,所以,泰罗制是一种“血汗制度”。他认为,从积极意义角度看,泰罗制完全适合于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要求实现完全科学的、彻底的组织化和计划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泰罗制中的合理化追求。叶尔曼斯基以泰罗制为理论基础,归纳出三条“劳动的科学组织原则”:

(1)通过一切生产要素的最优利用和相互适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在保证劳动力最优利用的前提下,允许也应该把劳动强度提高到生理学的上限。

(3)提高劳动强度,排除一切不必要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在一切生产过程中消灭非生产性的浪费,或者缩短整个生产过程,以最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生产。

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叶尔曼斯基的书中涉及的内容包括秒表法、技术与合理化、实践的合理化原则、合理化的方法、生产机械化、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搬运合理化、流水作业和技术合理化等。

列宁曾经多次谈到苏俄应当推行泰罗制。热衷于科学管理国际传播的厄威克曾注意到苏俄的这种动向。他说:“列宁于1918年在《真理报》上讲到俄国工业时写道,‘我们应该立即引进计件工资制并试行实施,我们应该试行泰罗制的每一项科学的和进步的建议。’”(厄威克《管理备要》,中国社科1994年版,第70页)很有可能,列宁关于泰罗制的了解和评价,主要是受到叶尔曼斯基的影响。在1918年4月《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列宁对泰罗制做出了人所熟知的两分法评价:在技术上肯定,在政治上否定。这种思想可能来自于叶尔曼斯基。1922年叶尔曼斯基关于泰罗制的书修订再版后,列宁专门写过一篇书评《白璧微瑕》,开门见山就说:“叶尔曼斯基先生写了一本非常有用、非常好的书”;“这本书极其详细地叙述了泰罗制,而且特别重要的是,既叙述了泰罗制的肯定的一面,也叙述了泰罗制的否定的一面;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关于人这个机器的生理收入和生理支出的基本科学资料。总的说来,我认为这本书完全可以当作各职业学校和一般第二级学校(苏维埃政权初期,学校分为第一、第二两级,相当于我国的小学和中学。1921年秋苏维埃俄国调整学制后,在学制表中,第二级学校学生的年龄为12-17岁。——汉译本原注)的必修课本。学会工作,这是目前苏维埃共和国主要的、真正全民的任务。”为此,列宁再次强调:“无论如何要继续前进并学会欧美科学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头等的最主要的任务。”而关于这本书的批评是嫌它太啰唆,“叶尔曼斯基先生的书太厚了,而且厚得毫无必要。这妨碍它的普及……”(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209~210页)在1923年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列宁又提出编写科学管理教科书的问题。要求“派几个有学问的切实可靠的人到德国或英国去搜集图书和研究这个问题”(因为派人去美国或加拿大无法实现),“争取写出两本或更多的关于组织一般劳动、特别是管理方面的劳动的教科书。”尽管列宁对叶尔曼斯基有着政治上的不信任,认为他不适合编写苏维埃政权的教科书,但依然肯定地说:“我们现有的叶尔曼斯基的那本书可以作为基础”(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383~384页)。

但在苏俄这样的国家,政治问题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列宁对叶尔曼斯基一直不放心。他的书评《白璧微瑕》是没完成的手稿,在当时没有发表。在1922年9月1日列宁致瓦·亚·阿瓦涅索夫的信中,列宁又谈到自己的担心:“叶尔曼斯基能否很好完成这项任务。他是个孟什维克,而且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出有一些恶意。”虽然列宁随之说明“尽管书仍不失为好书”,但对叶尔曼斯基的不信任处处可见(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52卷,473页)。这种既有疑虑、又要使用,人是坏人、书是好书的态度,恰恰说明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极为推崇并大力倡导的倾向。

叶尔曼斯基的著述除上面说的那本外,还有:1925年《商业企业组织》《福特小传》,1927年《合理化的刻不容缓的任务》,1928年《合理化的理论和实践》等书。后来,他又把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同苏俄广泛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以一个劳动英雄命名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结合起来,于1940年出版《斯达汉诺夫运动和期达汉诺夫方法》一书。

在列宁的主持下,1920年4月,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的当前任务》,要求动员一切科学力量研究工业管理的技术方法。到1923年,共成立了58个研究机构,分别专门研究劳动组织、劳动生理心理、人体负荷、生产组织、经济核算、考核、计划等。1929年,苏联开始推行计划体制,斯大林聘请甘特的弟子玻拉科夫(Walter N. Polakov,1879—1948)为顾问,具体制定国家经济计划并推广甘特图表。泰罗制的“心理革命”被苏俄抛弃,而技术手段则受到高度重视。

在波兰,卡罗尔·阿达密耶茨基(Karol Adamiecki,1866—1933)是一位工程师兼管理学者,他青年时就读于波兰罗茨高等技术学校,1891年在俄国圣彼得堡获得工程学位,回到故乡Dąbrowa Górnicza的钢铁厂担任工程师,负责冶炼和轧钢。由技术入手,提出改进管理的措施。1919年,他在华沙理工学院(Warsaw Polytechnic)担任讲师,1922年成为这个学院的工业组织与管理的首席教授。1925年,阿达密耶茨基创立了华沙的科学组织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Organization),并创建了波兰科学管理研究院(the Polish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他曾担任欧洲科学管理协会(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副理事长,国际管理协会理事。

从1896年起,阿达密耶茨基就通过钢铁工业的管理实践提出了和谐理论。所谓和谐理论,是强调管理活动中的互相依赖和整体平衡,与甘特图的思路非常相似。在他的著作《管理中的和谐法则》(The law of Harmony in Management)中,他提出和谐三要素的观点,认为和谐包括选择的和谐(体现为生产工具的相互兼容,产出速度的配套)、做事的协调(体现为时间和流程安排上的和谐)、精神的融合(体现为团队的合作)。他的思想,在东欧和俄国有较大影响。1932年,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授予阿达密耶茨基金质奖章。1972年,位于波兰南部西里西亚省卡托维兹市的国家经济管理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1974年,该学院发展为阿达密耶茨基经济大学(Karol Adamieck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整体来看,在欧洲,泰罗制的影响不大一样。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国,科学管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然而,在有些国家,科学管理几乎难以推进。例如,英国的企业主,因为同泰罗存在高速钢专利权的冲突,提起泰罗就头疼,而英国的劳工又有着长期的工会斗争传统,对泰罗制有着激烈抗拒。最关键的是,英国工业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因而,泰罗在英国无法产生重大影响,与泰罗类似的管理研究,只能由英国自己的管理学家(如詹姆斯·罗恩)和经理人员(如约瑟夫·刘易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即使推广泰罗制较得力的国家,如法国,也往往偏重于技术手段而忽视思想内容,例如,雷诺公司推广泰罗制就是失败的,并引发了罢工。泰罗曾在给夏特里尔的私人通信中生气地批评说,创立公司的路易·雷诺蓄意违反科学管理的宗旨并不听劝告,这个人就命该陷入困境。

在欧洲以外的区域,推广泰罗制最成功的当属日本,以及南美的巴西。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国家,在推广泰罗制中,几乎没有“原汁原味”的,都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造和变化。深入考察科学管理运动中不同国家的差别及其修正方向,对管理学的理论探究不无意义。

不管科学管理在推行中发生了多大变化,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对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国家来说,没有泰罗制,就无法实现大工业的技术优势。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你可以不叫泰罗制,比如德国人就叫合理化运动,英国人就叫工业管理,苏联人更是直接采用了计划经济,究其实质,或多或少都有泰罗制的成分。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群星在美国以外的天空照样闪烁,差别仅仅在于亮度和色调方面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