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帝位继承制度的变化

宋代的帝位继承对当时的政治影响极大。太祖以五十岁盛年猝死,太宗继位的“烛影斧声”,不仅成为后代难解的千古之谜,也在当时引起了帝位递嬗的危机。太宗本来打算以平定北汉、收复燕云的功业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结果高粱河一败,以帝王之尊而股中两箭,仓皇乘驴车逃窜。时宰相薛居正、卢多逊,魏王德昭、秦王廷美等俱在军中,找不到皇帝,败军无主,众议拥立德昭,至知道太宗消息乃止。这件事无疑对太宗是一个巨大刺激。此后,太祖两子德昭、德芳死得不明不白,太宗之弟廷美则由开封府尹贬至房州。德昭死后,赵普方拿出所谓的“金匮之盟”,作为太宗继位的合法依据。雍熙北征再度失败后,太宗改变国策,专注“内患”,实际上还是着眼于帝位的稳固问题。淳化二年(991年),太宗语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70太宗长子元佐,因反对太宗迫害廷美,佯狂被废,次子元僖死后追贬。在传统压力和大臣劝说之下,太宗终于遵循了立太子的旧制,至道元年(995年)立第三子寿王恒为太子,兼判开封府。史称:“自唐天祐以来,中国多故,不遑立储贰,斯礼之废,将及百年,上始举而行之,中外胥悦。”然而,当京师人众见太子称“真社稷之主也”时,太宗又犯疑道:“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71因此,尽管太宗立有太子,但当太宗一死,立即就有宦官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与李皇后密谋废太子而立长子楚王元佐。在号称“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主持下,以“先帝立太子,政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的理由,驳回了李皇后“立嗣以长,顺也”的提议。太子得以即位,即真宗72。此后,北宋的帝位继承才逐步正常。

仁宗死后无嗣,其侄子英宗即位。引发了“濮议”*(朝中的争议)。即封英宗的亲生父亲濮王问题。欧阳修力主封濮王为皇,御史吕诲等不同意,认为濮王只能封皇伯。事以吕诲等人“皆被逐”而告终。神宗即位后,废除濮皇之封,欧阳修遭贬。濮议虽然没有妨碍宋代皇帝的继承,但却使继承问题与政局紧密联系起来,开了明代议大礼的先声。

南宋帝位继承也出现过危机73。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掌握禁卫的苗傅、刘正彦等人逼高宗禅位于皇子。四月,高宗复辟,苗傅等败死,但从此高宗失去了传位于子的可能。岳飞之所以遇害,除了高宗对其统军不放心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岳飞建议失去生育能力的高宗立皇储,犯了大忌。其后,高宗以太上皇身份传位于孝宗,孝宗以太上皇身份传位于光宗,光宗又因与孝宗的矛盾激怒群臣,导致了“绍熙内禅”,枢密使赵汝愚和知阁门事韩侂胄议立宁宗。宁宗用史弥远除去韩侂胄,而史弥远在宁宗死后废济王,立理宗,成为帝位继承的实际决策人。理宗时贾似道因姊得宠,主政理宗、度宗、恭宗三朝,南宋实际灭亡在贾似道手里。其后的流亡小朝廷,仅仅是宋代的余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