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HR平台化、数字化转型,近几年一直如火如荼的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对人员沟通、流动、管理上造成的难度与不确定性影响,更助推了企业对HR平台化、数字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企业HR平台化、数字化转型,最重要在于其目的与作用;而目的与作用的实现,又取决于对其方向的规划。那么,企业应该有怎样的HR平台化、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呢?
(1)体现经营管理的长期追求
HR平台化、数字化转型,通过将数字技术整合到HR运营流程、产品、解决方案、人员互动中来,形成一个提供综合性HR服务的支持平台,进而支撑经营管理的升级、创新。HR平台化、数字化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要能指导经营、改善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的背后,有业务的数据、财务的数据、人的数据。人的数据是HR平台化、数字化内容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从趋势来看,它是往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延伸的。HR平台化、数字化不仅只是反映当期的经营管理,还要能预示中长期的经营管理所需,要体现长期主义的方向指引。
HR平台化、数字化的长期主义,不仅在于选取更有长期意义的数字化指标(如新业务领域的人员数量、结构与质量),还应在于HR数字化产品的选择或开发上(如HR智能机器人)。HR平台化、数字化应能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精准性、有效性,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举措,提升人的布局、技能/能力、绩效水平,赋能管理者,提升管理成效,进而提升企业经营水平。
(2)充分考虑人性
HR平台化、数字化毕竟是人(管理者、员工)在使用的工具、产品,要考虑到人的体感问题。良好的体感,不仅在于信息呈现的内容与形式(如:更简洁、更清晰、更形象、更美观),还在于信息能够随手可得,因需而得,应是“信息找人”,而不要“人找信息”。
HR平台化、数字化,应能促进人与人的沟通,使沟通更透明化,减少信息偏差,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解、误判。HR平台化、数字化,不要给管理者、员工一种被数字淹没的感觉,导致出现数字免疫、数字恐慌、数字无视的现象。
平台化、数字化,一定不要过度,导致数据化工具、数字化信息占据了员工绝大部分或所有的工作时间,使人变成了工具。要知道,是人在用工具,不是工具用人。不要因为平台化、数字化浇灭了人内心的热情,降低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热情的相互激发。
(3)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握手”
大多数企业的HR平台化、数字化,都是自上而下进行设计的,就是公司需要什么,我就怎样设计。这样的平台化、数字化是很难被推广与应用起来的。HR平台化、数字化一定要“双向车道”式设计,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进行结合。如何由下而上,就要先解耦掉企业从组织层面的数字化定义与框架、产品设计,而是基于一线员工的需求与痛点,进行自定义、自创造,由下而上的涌现与驱动,实现上下的握手。
(4)产品化+场景化
虽然HR平台化、数字化主要服务的是内部用户,但内部用户也是客户,客户对产品化的服务,会有更好的体验感。所以,HR平台化、数字化一定要产品化,变成“数字化产品”,只有产品才能产生良好的体验,并能持续改善与提升体验。
另外,HR平台化、数字化要和场景化相结合,HR数字化产品应基于HR管理的场景去挖掘、构建与发展,并反向来改造、优化HR管理场景。
(5)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HR平台化、数字化产品,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可被集成性,以及轻量化、低成本、易插拔等特点。因为HR实践是不断丰富,并且HR数据越来越呈现与经营数据的融合,HR场景也越来越呈现与经营场景的融合,因此HR数字化一定要更开放、更包容、更具有扩展性。
最后,对HR平台化、数字化的价值评估,要结合个体、部门、公司的维度,也要结合过去、现在、未来的维度,从更广的维度、更长的周期,来看HR平台化、数字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文化生态、管理者与员工的改变。从根本上来说,HR平台化、数字化应能改变企业运行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