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工业社会商业生态的高峰。工业社会商业生态的特征是:大生产,大传播,大流通。这种模式也被称为HBG24模式。
第一,工业化催生大生产。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不是机器时代,而是工业化大生产。工业革命是以生产力着眼,而社会化大生产则是以生产关系着眼。
第二,工业化催生城市化,城市化催生大流通。工业化大生产带来人口集中,掀起城市化浪潮。城市化,人口高度集中,产生了现代渠道和现代零售业。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营销早已经从4P进入1P(产品),渠道成为独立第三方。
中国一直是二元结构市场。城市现代零售业发展,厂商直供终端;农村、城乡结合处和城中村,甚至城市便利店,仍然有大量单体小店。因此,中国还有通路市场,依靠厂商的深度分销抵达终端。
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完善的现代渠道,同样也没有中国的深度分销、终端客情、终端拦截、(品牌商)终端导购等营销现象。这些营销做法,是品牌对消费者在终端购买的干预行为。在西方一些特殊产品领域(如汽车行业)是允许的,但快消品行业基本没有。
第三,大众媒体传播大众认知,结果是品牌的形成。没有大众传媒,品牌无法完成全国性认知。对于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几乎成为商业标配。当渠道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平台时,渠道既是产品快速抵达消费者的通道,也成为品牌商接触消费者的屏障。
大生产、大流通、大传播,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其结果是:品牌商、渠道商、零售商、大众媒体都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不依托大生产、大传播、大流通的企业,或许能够活下来,但成为行业龙头,则是基本条件。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可以外包,大众媒体和现代渠道是第三方,企业能够做的基本上只有两大选项:第一,产品研发,以区隔于竞品;第二,大众媒体投放,以获取消费者认知,并获得与渠道博弈的资格。
当然,并非所有行业巨头都做过媒体广告投放,比如沃尔玛就是靠“天天平价”获得消费者认同的。但是,没有大众媒体投放,并不代表没有大众媒体传播推波助澜。总之,要么直接投放广告,要么以公关的形式传播。最终都离不开大众传播。
品牌关键词
品牌有两大关键词:一是广告语;二是广告费。
第一,广告语。广告语,就是告诉用户“我是谁”“我是什么”。所谓的品牌内涵,全部在广告语为主体的广告表现中。
品牌理论倾向于把品牌说得很复杂。毕竟大众媒体“一秒万金”“寸版寸金”,比如电视广告通常只有5秒、10秒和15秒,然而Logo和Slogan的产生实现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传播更丰富的信息。
Logo是视觉认知符号,Slogan是视觉和听觉综合的认知符号。Slogan就是把传递的信息浓缩为一句话,并且反复传递。当然,不是说广告信息只有广告语,而是说广告语是传播信息的主要记忆点。
品牌理论很多,定位论、冲突论,UPS理论,无论何种理论,最后服务落地都要接受一个考验:怎么用Slogan表达出来?
不同的品牌理论,最后的表达方式是相似的。品牌理论的差异只是对消费者认知心理的理解不同。品牌价值的内涵,也在Slogan中。
第二,广告费。Logo可以随着渠道铺满触达,但Slogan怎么触达用户呢?最高效的手段是借助大众媒体。除非资金不够,无法达到大众传播有效的门槛,一般会选择投放大众媒体。
无论什么品牌理论,以及多么厉害的Slogan,都是大众媒体“搭载”的赠品。所以,持续的信息强化,重复是大众媒体传播的第一法则。
理解大众媒体,一定要理解大众媒体生态的基本规律:寡头垄断。
报纸、电台、电视台,有全国性、地方性(城市)。寡头垄断,中外皆然。但说到影响力,仍然是全国性。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无其他媒体可比。
大众媒体寡头垄断的格局,必然导致对媒体注意力资源的激烈争夺,结果是媒体投放门槛越来越高。除了头部品牌外,长尾企业只有放弃。带来的结果是行业份额向头部集中,这就是多数现代企业(不含农业社会传承下来的行业,如白酒、餐饮、茶叶等)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的原因之一。
广告界过去说:“知道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从来不知道是哪一半。”无差别的广告投放,过去确实觉得浪费很大。但是,现在互联网精准投放,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现在看来,正是无差别投放形成的信息场,影响了缝隙市场的客户,把客户都催出来了。
品牌的最后红利
2010年以来,已经极少见到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品牌,倒是IP不断涌现。2006年至2009年,那批集中投放央视广告的品牌,享受了最后的大众传播红利。
最近朋友圈有人说,定位已经多年没有成功的新案例呈现。新营销的结论是:定位的传播严重依赖大众媒体,定位不具备在自媒体上传播能力。
定位论的提出者里斯撰写的著作《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已经嗅到了这股风,第一部分内容就是“广告的衰弱”。公关相比“硬广”更有话题性,也适合自媒体传播。比如白酒业的头部品牌,近几年风生水起的都是自带公关话题,而不是广告投放。
2010年之后,正是智能手机大规模普及,微信生态形成之日。自媒体的红利,从一线城市向小镇下沉,再到农村。全社会的注意力资源都涌向了自媒体。IP的涌现,就是主流传播阵地转移的必然结果。
在大环境的变化面前,适者生存,没有更多的选择。
当然,大众传播的边缘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消失。自媒体发酵,大众媒体传播仍然是有效的组合传播模式。正如商业革命不是取代而是共生一样,媒体变迁也是如此。在过渡期,品牌与IP很难界定边界。
渠道品牌增强
上面讲的是传播品牌,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品牌是渠道品牌,不仅不会因为互联网而弱化,反而在增强。
中国营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渠道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品牌。
与西方国家渠道是独立的第三方不同,中国的渠道是品牌商控制的,经销商是品牌商功能的延伸。中国营销做得好的首先是品牌和渠道双轮驱动,其次是渠道单轮驱动,最后才是品牌单轮驱动。当然,短期内品牌爆发,缺乏渠道力也可以火爆于一时,但很难持久。
中国有两轮渠道大变革。一次是渠道下沉,从“省代”到“市代”再到“县代”;另一次是深度分销,品牌商的控制力直达终端。这两次渠道变革,决定了品牌商对渠道的掌控能力。现在一二线城市,一些头部品牌甚至以直营为主,经销商只承担融资和仓配职能。
因为渠道驱动的存在,中国大量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利用中国特色的渠道,先做渠道品牌,等资源充足后再做传播品牌。
互联网强化渠道品牌反应在三个方面:
(1)线下渠道的控制力更强了
传统渠道的深度分销,只有一个空间维度,现在可以通过三个空间维度做深度分销。
传统渠道的人际关系转换成认知和交易,效率较低。现在借助三度空间(线下、社群和网络),线下人际关系通过社群放大。同时,云店也让渠道有了更便利的交易工具。
线下强关系,社群强交互。云店使得交易、线下人链与互联网工具结合,威力更强了。
(2)渠道从B端延伸到C端
深度分销,终端是终端。但是,现在借助于社群、直播工具,可以从B端延伸到C端,从而实现BC一体化。从慕思床垫“门店+KOC”的渠道直播,到董明珠“6·18”的全渠道动员的渠道直播,再到吴晓波与TATA木门的直播与“渠道拉练”结合渠道直播,可以看到,借助互联网工具,渠道有了更强的动员能力。原来碎片化的渠道,现在可以集中动员,并且通过直播工具,渠道势能清晰可见。
(3)渠道具备了引导C端的能力
线下渠道通过连接社群和网络,具备分流线上流量的能力。这与以往电商持续分流线下流量不同。具备多维度导流能力的门店,我们称之为新店商。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超过3/4仍然在线下。传播品牌被IP取代,但渠道品牌却可以因为互联网而得以加强。
传播品牌式微,渠道品牌增强
因为大众媒体在公众生活中的影响力下降,依托大众媒体生态的认知模式也受到影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品牌作为传统商业生态的一部分,当然会受到影响。
自媒体环境下的认知模式,现在叫IP。有别于品牌,这是对的。当然,也有人把品牌无限扩大化,所有认知模式形成的都是品牌,甚至把品牌等同于认知的代名词,这是不对的。
现在是过渡期,各种概念边界不清,内涵不明,也是正常现象。其实,名字不过是记忆符号。真正要理解的是商业生态的变化。
(文|公方刚 刘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