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质四分法

基于“文”的强、弱,“质”的强、弱,则会有四种店铺,分列如下:

(1)“文”强+“质”弱。

供应链底子不足,拖了店铺的后腿。店铺再怎么酷炫,也无济于事。

盘子做到3000万元的卖家,可能还会觉得挺满意,忘掉了自己是把5000万元的盘子做成了3000万元。

一旦碰上文、质俱佳的竞争对手,是没有一点胜算的,最后都要落入低价格和流量造作的窠臼。

(2)“文”弱+“质”强。

这种类型的店铺,供应链其实不错,但是店铺的结构性表达和诸多细节很差,拖了供应链的后腿。

许多工厂型电商企业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有些可能还很严峻。但这一关是必须要跨过去的。

很多时候,工厂做出好产品,是基于品牌商的研发和设计做出来的,真正强悍的品牌商不可能是市场拣货贴牌的段位,都是有体系化的开发能力的,只是生产环节交由工厂代劳,其对于材料、工艺和品质控制的技术储备可能比工厂还要有经验,还要更严格。

工厂的生产能力其实也不能脱离产品的“文”,否则会严重影响工厂整体供应链的“质”。

(3)“文”强+“质”强。

没什么好说的,第一流的电商企业都是这样的。

可怕又可敬的是,这一类企业往往更谦虚、更谨慎、更追求精进,一点都不含糊,一点都不客气。

横跨半个世纪不倒的品牌,都是这个样子的。

(4)“文”弱+“质”弱。

电商店铺,免不得被消费者拉到其他店铺面前,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做一下对比,也别觉着消费者会累着,没有的事儿,消费者早就进化了,拿直觉做筛选,效率奇高,还不容易买错。

80%的店铺都是这样的,关起门来看似乎还不错,一遇到强势店铺,就只剩下搞流量的功夫了。

超一流的店铺,运营风格都很呆板,寨子硬,打仗就呆,通盘无妙手,打架全凭手长腿长块儿头大,一般对手店铺是近不了身的。

如果运营团队每天都是忙慌慌的,方案迭出,一定不是什么好事情。

中小卖家们无论如何说资源不够,还是要憋住一口真气,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是唯一正确的心法,也是唯一正确的实践路径。

很多结构和细节的提升可能根本就不涉及资源,全在认识上的觉悟。

查找店铺的机会点,统归都是“质”与“文”的问题,最后还要落脚到资源能力和团队能力,若坚定地把电商运营困境归结为“流量少”三个字,离电商的门道儿还远着呢。

如今的电商竞争,早就跨过了比木板长度的阶段,现在是比木桶深度和容量的阶段了。

读我的文字,读者大概是能对号入座的。

如今这个阶段的电商竞争,只有阳谋,没有阴谋,是打明牌了。

哪些事情是迫切的,是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流行却无用的,都要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