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观察柱形条高的前2~3项,一般说来这几项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把因素分成A、B、C三类:
A类:累计百分数在80%~90%以下的诸因素(关键的少数——应注意这一说法是相对而言)。
B类:累计百分数在80%~90%的诸因素。
C类:累计百分数在90%~100%的诸因素。
(五)画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1)纵坐标的高度与横坐标的宽度之比以(1.5~2)∶1为好。
(2)横坐标上的分类项目不要太多,以4~6项为好。
(3)对于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可进一步分层,画出几个不同的排列图加以分析,以便得到更多的情况。
(4)主要因素不能过多,一般找出1~2项主要因素,最多三项。如发现所有因素都差不多,有必要考虑重新确定分层原则,再行分层。也可以考虑改变计量单位,以便更好地反映“关键的少数”,如将按“件数”计算变成按“损失金额”计算。
(5)不太主要的项目很多时,可以把最次要的几个项目合并为“其他”项,排列在柱形条最右边。
(6)收集数据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1~3个月为好。时间太长,情况变化较大,不易分析和采取措施,时间短,只能说明一时的情况,代表性则差。
(7)视具体情况,首先解决紧迫问题。
(8)在采取措施后,为验证其效果还要重新画出排列图,以便进行比较。
(六)排列图法在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1)数据收集的时间过长或较短,影响了对问题的分析和所采取的措施。
(2)影响问题的项目按类分层不适当,结果造成问题的主次排列颠倒,未能抓住主要矛盾,影响对产生问题的分析,甚至可能出现判断失误。
(3)未能灵活地运用好排列图法,主要表现在纵坐标一味只用质量特性质量值来表示,忽视了经济性,不从“损失金额”和“损失工时”等分析,这样问题解决效果必然要受影响。
(4)分层不彻底,未进行进一步分层。不能追根溯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5)忽视对“其他”项目的注意。主要表现在排列图中“其他”项目所占的比率很大,这有可能反映出分类整理项目不当,同量也极有可能隐藏着还没有被发现的因素。
(6)未能利用排列图确认改进的效果。采取措施以后,应画出排列图,与采取措施前的排列图相比较,从中可确认改进的效果,看出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果。
(7)画法不规范,如分类项目过多或过少、标注不全、坐标的比例不当、仅有两个项目就画排列图等。
(七)柏拉图实施案例
画图步骤(基于质量软件Mintab来画图,详细说明在软件下画图步骤):
(1)将整理好的数据填入Mintab软件中,如表1-10所示。
表1-10 柏拉图数据
(2)从“统计-质量工具-Pareto图”入口,如图1-7所示。
图1-7 柏拉图操作图1
(3)选择“已整理成表格的缺陷数据”,在“标签位于”选择“C1缺陷”,在“频率位于”选择“C2数量”,点击确认,如图1-8所示。
图1-8 柏拉图操作图2
(4)编辑标题如图1-9所示。
图1-9 编辑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