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复仇之国:吴越历史教训

对吴越两国春秋历史的研究,对人物、事件的关注,超过对地域、文化的关注,这是个很奇怪的事情。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吴越恩仇,而是为什么吴越两国是春秋时期最短命的国家,却形成了最悠久,甚至可以说是在中华文明里最具地域特点的文化?吴越两国百年之内先后消失,地域并入楚国,但吴越文化却各自独立发展,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课题。

可惜的是,吴越两国的历史从头至尾是个反复仇杀、冤冤相报,最后离奇猝死的历史,这两个国家因复仇而起,因复仇而灭。

吴国有显赫的祖先:太伯、仲雍,二人是周太王的两个长子,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第三子。姬昌聪明早慧,周太王想把王位交给季历,以便季历的儿子姬昌能够继承王位。

周太王的逻辑有点问题,既然周太王可以废长立幼,怎么就相信季历不会干同样的事情呢?要知道,中外历史的第一个教训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任何事都可能发生。周太王何以就如此相信事情会按照他预想的那样实现呢?

好在周太王的儿子各各贤德,太伯看出太公的意思,为了不让父亲为难,就带着二弟仲雍跑到吴国,过起“断发文身、裸以为饰”的野蛮人生活,让季历顺利继位。回想一下狐突劝申生学吴太伯离开晋国的是非之地,还是有道理的。

太伯兄弟在梅里(今无锡境内)定居,带领当地土著居民兴修水利,受到土著居民的拥戴,几千户前来聚居,命其国(部落)为句吴,故称吴太伯。吴太伯三次辞让君位,孔子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让天下,民无得而称焉。

吴太伯无子,死后由仲雍继位。传到寿梦,已经是前585年。寿梦有四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与先祖周太王一样,寿梦最喜欢小儿子季札,季札却五次辞让君位。吴国从两代人的谦让开始,到王僚、公子光这一代,却进入暗杀与复仇的血腥夺权之中。

第一个带着复仇来到吴国的是巫臣,巫臣在吴国播下复仇的种子。

前583年,晋国派巫臣出使吴国。巫臣出使吴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扶植吴国,攻击楚国。寿梦见巫臣带来三十两战车,训练吴国士兵,组建水陆军队,还把儿子狐庸留在吴国,于是关于抢钱抢粮抢人的事,哪里在乎是被巫臣和晋国利用,反正有利于吴国就干。从此,吴国的军队战斗力快速提升,一年之内就攻击楚国的庸国、巢国、徐国、州来,让楚国子重、子反一年七次起兵,疲于奔命。

前570年,吴楚两军在衡山(今安徽当涂横山)首次有规模地开战,结果楚军战败,一百乘战车和三千名步卒只逃回三十辆战车、三百名步卒。寿梦任命巫臣的儿子狐庸为相,任以国政。巫臣的复仇计划基本实现,吴楚成了宿敌。

第二个带着复仇来到吴国的是伍子胥。

为了报仇,伍子胥靠向公子光,刺杀了王僚。公子光即位,是为阖闾。为了斩草除根,又寻找刺客要离,刺杀了王僚逃亡卫国的儿子庆忌。

庆忌有万夫不当之勇,《吴越春秋》描写他:筋骨果劲,万人莫当。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吴王阖闾尝追之于江,驷马驰,不及,射之暗接,矢不可中。按这个描述,庆忌是金庸小说里类似乔峰那样的武林高手。这样的人在冷兵器时代,是足以让国君也睡不着觉的。

谁能杀了这样的高手呢?伍子胥找到一个刺客,叫要离。要离是什么形象呢?矮小干瘦,风大一点就能被吹走的感觉。要离决定去刺杀庆忌后,先玩了一个苦肉计,假装不接受阖闾安排他去刺杀庆忌,阖闾杀了要离的老婆孩子,为了逼真,还砍下了要离的右手。

要离逃到卫国找到庆忌,庆忌相信了要离的话,从此带在身边。一个万夫不当的勇士,还能怕一个弱不禁风、右手被砍断的残废?一般人是废了,要离身体也废了,可是要离的刺杀意志没有废。

庆忌带着要离坐船回吴国,找阖闾报仇。在船上时,要离趁风浪波动,左手夹住一只短茅,借助船身摇晃的势能,将短茅刺进庆忌的心脏,万夫不当的庆忌竟这样被刺死了,与郭靖刺死铁尸陈玄风的情景类似,要离随后自杀身亡。一天之间,两个天下第一勇士横尸船头,阖闾可以放心睡觉了。

第三个带着仇恨来到吴国的是伯嚭。

伯嚭是伯卻宛的儿子,伯卻宛是楚国左尹,被费无极设计诬陷,令尹囊瓦下令灭门,伯嚭跑来了吴国。伯卻宛是伯州犁的儿子,伯州犁是晋国伯宗的儿子。也就是说,伯嚭是晋国血统的楚国人,如今也因为家族被灭门,怀着复仇的目的来到了吴国。

前506年,吴军以三万之众击溃楚军,攻入郢都。伍子胥掘墓鞭尸,发泄仇恨,司马迁感叹:怨毒之於人甚矣哉!

短短八十年的时间,吴楚结仇让楚国失去了北上中原的空间,晋国的扶吴制楚之策成效显著。

晋国扶植了吴国,楚国逐渐回过神来,照方抓药,玩起扶越制吴。

越国宣称是大禹的后代,夏少康时,封庶子于越,成为无余,这就是越国的来历。前496年,阖闾决定出兵教训一下越国,报复九年前越王趁吴军在郢都时偷袭吴国之仇。此时越王允常刚死,儿子勾践即位。吴越都是荆蛮,不理睬周礼规定的国君丧不用兵的军礼。很意外的是,吴军战败了,阖闾还被越将灵姑浮砍伤了脚踝,在回国的路上就疼痛而死。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立誓要报杀父之仇。夫差安排一个寺人在后宫门口,每当夫差进出宫门的时候,寺人就会高喊:夫差,你忘了越国人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马上回答:我不敢忘记。

前494年,吴国举兵讨伐越国,一路杀到夫椒(今浙江绍兴境内),在这里进行了最后一次决战,越王战败,带着五千士卒被包围在会稽山上。越国生死存亡之际,与当年卫国被狄人攻陷后仅剩七百三十户一样,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越国大夫文种和范蠡都主张投降,越王派文种前往吴军乞求投降。伍子胥坚决反对: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从前过国灭了夏朝,但夏国君后相的夫人生下少康,少康长大之后灭亡了过国,史称少康中兴。伍子胥用这个夏朝的传说提醒夫差,同样源于夏的越国很难缠,如果放过勾践,就会重演少康中兴的故事,向吴国复仇。

文种赶紧去贿赂伯嚭,伯嚭带着文种再次求见吴王请降。伍子胥说:越吴两国必有一亡,决不能接受越国的投降。夫差已经被伯嚭那套以德服人的说辞说动,也不想再损失将士赶尽杀绝,决定接受越王的投降,让越王夫妇俩到吴国为奴。越王让文种主持国政,发展人口,恢复生产,积累国力,同时向吴国进贡,带着范蠡前往吴国为奴,让夫差相信越国已经完全臣服。

越王夫妇及范蠡在吴国被安排去养马,住在石头房子里,过着最低贱的生活,受尽屈辱与苦难。勾践为了感动夫差,趁夫差生病,尝夫差粪便后说夫差没有大病,很快就会痊愈。痊愈后的夫差决定放勾践等回国,为奴三年,勾践夫妇终于回到了越国。

勾践回国后,睡在宫殿里茅草垫底的床上,悬挂一只苦胆,坐卧时都能看到苦胆,吃饭前先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投降的耻辱了吗?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亲自下地干活,夫人亲自织布,不是自己种的粮食不吃,不是夫人织出布做的衣裳不穿,免除国内所有赋税,奖励男女生育,增加人口。勾践的仇恨与复仇欲望,比之夫差的杀父之恨,特别的是勾践心更狠,口味更重,怨毒更深。

从此,越国变成了一台复仇的机器。

越国在三年前被打得只剩下五千多人,夫差虽然放勾践回国,但给越国的土地只有区区百里(南到诸暨,北到嘉兴,东到宁波,西到瞿县),无论从人口上,还是军队数量与质量、国家实力上,越国如何快速提高呢?

伍子胥三年前就预言: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为其沼乎!也就是十年修养生息,十年训练士卒,二十年以后,就能把吴国变成废墟(沼泽)。

夫差看不到那么远,也不相信越国在严密监管下有这个可能与机会。事实证明,过于自信的人总是会犯战略性错误。夫差犯的就是战略性错误,而且对真正的危险缺乏敏感性。此时夫差身边没有伍子胥、孙武这样的谋臣战将,只有伯嚭这个拍马屁的宠臣,越国勾践身边却有三个顶尖智囊辅佐。

第一个智囊是范蠡。

范蠡当时还没有后世有名,但也是个名士,源自晋国范氏的旁支,从南阳来到越国。南阳是申国,被楚国吞并,春秋时南阳及申姓出了很多名人,如申叔时、申包胥,巫臣也叫申公,南阳人。南阳自古就是个诞生智者的地方,后世最著名的是诸葛亮。

夫差见范蠡陪勾践夫妇前来为奴,有意延揽,就对范蠡说:我听说好女人不嫁到破败的家庭,好男人不去破灭的国家为官。现在越国已经亡国,勾践是奴隶,我想赦免你,到吴国来为官吧。

范蠡说:臣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我现在是有罪之人,多谢大王恩典,我还是跟我的主公服侍大王吧!

什么叫患难之际见忠心?范蠡就是。

勾践回国后,范蠡给勾践出了以下主意:

迁都:将越国都城从诸暨搬到会稽,并营建新都城,改变过去越国没有坚固城墙的历史。

鼓励生育:姑娘十七岁不嫁人,小伙子二十岁不娶妻,父母都要论罪,这是增加人口数量。壮年男子不准娶老妇,老年男子不准娶壮妻,这是改善人口质量。

国家主义:女子怀孕必须上报登记,凡生孩子的,由公家派医士守护。生男孩的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小猪;生双胞胎,国家供给食物;生三胞胎,公家提供奶妈。嫡子死了,免除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除三个月徭役,勾践都亲自参加葬礼,像自己儿子一样丧葬。

养老政策:鳏(失去女人的男人)、寡(丧夫的女人)、病、贫的家庭,由公家负担其子女的生活费,并提供住房。对于外地来的士人,在庙堂里恭敬招待。勾践还经常出行,碰到流浪汉,就将随身带的粮食、肉食给他们,并记下姓名,由当地官员给予安置。

范蠡的举措还谈不上计谋,只是一种休养生息、安民惠民的朴素民本政策。

两年过去,越国上下一心的精神是有了,但越国的变化不大。勾践着急了,说:这样下去恐怕要五十年才能报仇,我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一天呢!范蠡于是向勾践推荐了自己当年来越国路上碰到的一个人,也就是勾践的第二个智囊计然。

计然是宋国人,姓辛,叫文子,博学多才,但相貌平平,不善言辞,看上去有点木讷。勾践问:我为了复仇,卧薪尝胆,亲自耕田织布,为什么不见成效呢?

计然说:大王亲自耕种未必比老农收获多,夫人亲自织布,未必比农妇效率高。你们这些做法不过是一时的榜样,遇到天灾,就什么用也没有。所以大王要做大王该干的事,了解天道运行的规律,应时而动,才能让国家强大,百姓富足。

勾践问:什么是天道规律,我怎么用呢?计然提出了七项经商技巧,史称计然七策,历来被奉为“货殖”圣经(中国人的财富之道)。

第一策是需求与经济周期匹配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这是典型的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即把握不同年份天气变化的规律,预测丰年与饥年,提前做好准备。

第二策是税收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计然否定了勾践免征赋税的做法,认为这对增产粮食没有意义。征20%的税,农民容易富足,耕田反而没有积极性;征90%的税,商人赚不到利润,也没有积极性。商人没有积极性,钱财流动就慢,农民没有积极性,田地就会抛荒。因此,征收比例要在30%到80%之间调整,这样就能调动农民与商人的积极性,货物不贵,物品丰富,贸易活跃,这才是增产富国之道。

第三策是财富增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这是强调对实物要善加储存保管,使其完好无损,对于金钱不要藏到府库里,而是要投入生产或贸易之中。

无息币:金钱永不眠。只有现代金融业才真正做到全球范围、各种货币、全部资金的“无息币”,现代全球金融系统就是每时每刻都在“钱生钱”。

第四策是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对于容易腐败的物品,不要坚持高价,而要及时卖出。这是要在各种物品之间进行资金的转移,以实现物品的价值最大化。

第五策啊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价格高低由供需关系决定。供应多于需求,物品就便宜;供应少于需求,物品就昂贵。

第六策是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计然对物品价值的观点抛弃了传统的静态价值论,即物有等差的观念,而是以供求关系,乃至心理的动态关系来看待物品的价值。一个物品贵到顶点,就反而会便宜;便宜到极点,又会价格回升。

农产品的价格决定农民种植数量,就是符合这条规律。比如,粮食价格高,种田的人就多,等粮食供应到最高点,即供过于求的时候,粮食价格就会下跌。反之,物品价格低,生产者就越来越少,少到低于需求量,物品价格就会因供不应求暴涨。其他类产品原理与此类似。

第七策是现金为王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这大概是农业社会物品交易的最高总结。价格高,再好的物品要像粪土一样快速出手;价格低,再不值钱的物品要像珠宝一样大量购进。这是让金钱利用价格涨跌赚钱、增值的唯一途径。

计然说: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强、或怯。不早备生,不能相葬。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

计然这一番顺天应时、趋时而变的财富生成术,将农业社会生产与流通的运行规律和财富增值规则阐述的淋漓尽致。范蠡后来经商,用的就是计然的思想。计然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商祖,范蠡即陶朱公,是第一个将计然的思想发扬光大的人,称之为商圣是准确的。

勾践听了计然的话,说:吾以谋士效实、人尽其智,而士有未尽进辞有益寡人也。计然说: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勾践认为群臣不给力,计然点评了范蠡、文种的长项,特别推荐勾践向文种咨询霸术。著名的文种九计于是出炉。

勾践的第三个智囊文种,是楚国人,到越国后担任大夫。

夫差打败越国时,文种向伯嚭行贿才让夫差接受了投降。从某种角度看,吴越争霸,是以“两个半”楚国人为核心,以晋、宋、楚、齐四国外脑为辅助的战争。两个楚国人是伍子胥对文种,加半个楚国人伯嚭。巫臣和狐庸是楚国人,范蠡是晋国人,计然是宋国人,孙武是齐国人。

晋、宋、楚、齐是春秋时代四个有个性的地区文明代表,吴越八十年的此起彼伏,竟然是先进文明的高手借蛮夷之国的一次交锋。吴越争斗,简直就是一场典型的代理人战争,与两伊战争何其相似乃尔!

文种是文臣,范蠡曾说:治理国家,亲附百姓,教育太子,我不如文种。这才让文种留守,范蠡随勾践夫妇去吴国。从留下的历史资料看,勾践对于文种并不太感冒,直到计然隆重推荐了文种。勾践这才去请教文种,问道:当年我听你的意见才得以不被消灭,现在我想雪耻报仇,怎样做才能成功呢?文种说:臣听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川之鱼,死于芳饵。要想打败吴国,必前求其所好,参其所愿,然后能得其实。勾践说:怎样才能用人之所好,致他于死地呢?文种说:欲报怨复雠、破吴灭敌者,有九术。

勾践说:寡人被辱怀忧,内惭朝臣,外愧诸侯,中心迷惑,精神空虚。虽有九术,安能知之?文种说:这九条战术,汤、文得之以王,桓(齐桓公)、穆(秦穆公)得之以霸。用这九计攻城取国,就像脱鞋子一样容易。

第一计:尊天事鬼以求其福。用一种庄重的祈祷仪式,以求上下一心、同心恭敬。

第二计:重财币以遣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向敌国的国君进献厚重财物,多给贿赂让对方的大臣为我们说话。

第三计:贵籴、粟槁以虚其国,利所欲以疲其民。哄抬他们的物价,消耗他们库存的粮食,使其国内空虚,让他们舒服地赚钱,让百姓追逐享受。

第四计: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选送美女,迷惑他的心神,扰乱他的判断与谋划。

第五计: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给他们高明的工匠、美好的材料,使他修建宫室,消耗他的财物。

第六计:遗之谀臣,使之易伐。送他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使他头脑容易被左右。

第七计:强其谏臣,使之自杀。让劝谏之臣受辱自杀。

第八计:君王国富而备利器。我们让国家富强,偷偷准备先进的武器。

第九计:利甲兵以承其弊。训练甲兵,等待他虚弱的时候出击。

凡此九术,君王闭口无传,守之以神,取天下不难,而况于吴乎?勾践说:太好了。

越国开始按方抓药,落实文种九计:

在东郊建祭祀太阳神庙,叫东皇公;在西郊建祭祀月亮神庙,叫西王母;在会稽山建祭祀山神庙,在江州建祭祀水神庙。日月山水,四神齐备。

越王以下臣之礼前往吴国谢恩,满足了夫差的成就感,实现战略欺骗的效果。

向吴国进贡两颗参天巨木,吴王一高兴,决定为这两根稀世木头建一座姑苏台,可以看到最美的风景。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民疲士苦,人不聊生。

给每位吴国大夫都送好礼,明为感谢照顾,实为收买感情。吴国大臣都很高兴,只有伍子胥忧心忡忡: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了解到夫差想北上称霸,范蠡提议开挖一条运粮运河,连通长江与淮河,即邗沟。四百里邗沟,耗时三年完成。

进献西施、郑旦,夫差宠爱沉溺,为西施建春宵宫、响屐廊,木屐轻响,裙系小铃,曼妙起舞,美轮美奂,跳累就共沐汤池,洗鸳鸯浴,这样的日子过得很风雅。

伯嚭等群臣一味逢迎,都支持夫差北上称霸,大量军队、物力用于“北伐”的吴军。

越国来报歉收,恳请拨给粮食。次年吴国歉收,越国给吴国煮过的稻米,吴国不知,当作种米,结果第三年吴国真的闹起饥荒。

范蠡找来两个武术高手,一个叫越女,擅长剑术,一个叫陈音,是神射手。让他们操练越军,战斗力大增。

转眼距勾践回国已八年,勾践觉得可以对吴国开战。范蠡说:等明年夏天。为什么呢?范蠡得到情报,明年夏天夫差要举办黄池会盟,这是吴国国内空虚的时候,可以一战而胜。

前482年,黄池会盟当口,越军出动四万七千人偷袭吴国。太子友镇守阖闾城,王孙弥擅自出击,中了越军诱敌之计,部队被击溃,太子友和王孙弥战死。越军攻占阖闾外城,焚烧了姑苏台。

前475年,越军再围姑苏,坚持围而不攻、不战、不和的方针。围城三年,姑苏城粮食吃空,死人都给吃光,终于崩溃,开城投降,夫差被困在姑苏山。

勾践最后答应给夫差一块地,迁到定海终老,夫差自缢身亡。死前大哭没脸见伍子胥,与齐桓公何其相似乃尔!吴国灭亡。

灭了吴国的勾践也开始飘飘然,动起北伐称霸的念头。

前472年,举行彭城(今江苏徐州)会盟,晋、楚、齐、宋、郑等大国都参加,推举勾践做盟主,周元王任命勾践为伯,越王改称越伯,意味着越国正式被接纳进周王室诸侯国,并且是得到周王室册封的第五位霸主(前四位得到册封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悼公)。

此时,勾践的三位智囊分别退出。计然出了七策却没有担任官职,有一日忽然做中风痴呆状,家人带着计然到乡下居住,从此杳然无踪。计然离开时提醒范蠡:勾践此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

范蠡先将西施从宫中接出来,然后向勾践提出辞职,勾践说:我要分给你越国一半的赋税,你要是不留下来,我杀你全家。几天后,范蠡带着珠宝财物,乘舟浮海以行。

范蠡走前,给文种写了一封信: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文种舍不得走,又放不下范蠡的话,称病不朝,被人进谗言说可能谋反。勾践正因为计然、范蠡离去懊恼,就赐给文种属镂之剑(夫差赐给伍子胥自杀的那柄剑):子有阴谋兵法,顷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

计谋变成毒药,文种悲叹没有当机立断,悔之晚矣,自杀而死。今绍兴城内卧龙山望海亭是文种之墓。三位智囊两跑一死,文种这个楚国人也走上了另一个楚国人伍子胥的老路。

可是,另一位重要人物,即被《史记》记载“越王灭吴,诛太宰嚭”的伯嚭,却并没有死。《左传》哀公二十四年记载:季孙惧,使因太宰嚭而纳赂焉,乃止。即前471年,季孙还在向越国太宰伯嚭行贿。而越灭吴,是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司马迁笔下的死了两年的伯嚭,在左丘明的笔下,还在接受鲁国季孙的贿赂。

信《左传》还是信《史记》,似乎不应该是个问题。司马迁痛恨伯嚭这样朝秦暮楚的奸臣,篡改了历史,可是伯嚭这种善于拍马屁的大臣,吸取了家族三代人的教训。伯嚭的太爷爷伯宗是晋国著名的大夫,因提醒晋厉公限制卻氏势力,前576年被三卻诬陷害死,伯嚭的爷爷伯州犁逃往楚国。前541年,伯州犁被楚灵王杀死。前513年,伯州犁的儿子伯宛遭费无极陷害,被囊瓦(子常)杀死、灭族,伯嚭才跑到吴国。

伯宗聪明贤能,却喜欢跟人辩论,上朝前,伯宗的妻子经常提醒他:你说话太直接,被你指出错误的人会恨你,灾祸就要来了(伯宗贤而好以直辩凌人。每朝,其妻常戒之曰:盗憎主人,民爱其上。有爱好人者,必有憎妒人者。夫子好直言,枉者恶之,祸必及身矣)。

伯嚭看到家族三代人血淋淋的教训,要是继续做伍子胥那样的人,反而不正常吧?伯嚭学会说君主喜欢的话,灭吴后被勾践接受是很自然的事情。所有的君主,尤其是本事大的君主,害怕的不是贪官、庸臣、嬖人、佞臣,而是能臣。

越王称霸后,突发奇想,迁都到琅琊(一说今山东临沂,一说江苏连云港附近)。前431年,楚灭越,越国从春秋战国史中消失。

从前585年巫臣出使吴国,到前431年楚灭越,经历一百五十五年的仇杀、复仇,吴越两国如流星般划过春秋史的天空,又落入历史的沉沉黑洞里。

这两个短命的国家似乎在昭示天地之理:一个建立在仇杀之上的暴力组织,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国家。对于历史中的仇恨,冤冤相报、血债血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令双方同归于尽。

吴越两国虽然灭绝,吴越文化却源远流长,至今依然是中华地域文明的两朵绚烂独特的花朵,这是超越权力的文明之光。

春秋时代留给中国的最大财富,不是那些欲望、贪婪、无耻引发的你争我夺、连环复仇,而是所有超越了权力的“时代盈余”:地域文明。吴越之国虽灭,吴越文化长存。春秋时代的诸多小国,如今正是以地域文化、姓氏(家族)文化等形式,传承演变至今。这是属于中国人,也属于全人类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