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从业务主管提拔起来做了两年CEO的朋友,最近比较苦恼,他觉得做CEO心很累,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处理不完的人际关系。他向我提出了两个困惑的问题。CEO 与HR 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平衡?当发现下属的问题,在立即干预解决问题、授权让同事先解决的两者之间,怎么平衡?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关系平衡的问题。
CEO之难,很多时候并非来自于事情如何难办,而是人性掺杂在里面,历史因素掺杂在里面,使你的每一个决策,甚至每一个言语行为,在有心人的眼里,似乎都会透露出特定的信息,并做出一些自我解读。于是,这种主观的解读,会在“解读人”的心里或小圈子里,荡起一些或大或小的“涟漪”。
所以,CEO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判断与决策;有时候,你要更多考虑的不是这个事情本身,而是你的言语、行为、决策的系统性影响。对环境与人际的感知,是CEO必修的一门课。
(6)用篮球俱乐部作比喻,CEO与HR是什么关系?
有一个HR朋友说,CEO与HR的关系,有点像NBA里总经理与主教练的关系。他这个提法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专门查了一下篮球俱乐部里的几个关键管理角色的职责与关系。
①总经理
总经理是除了球队老板和股东外权限最高的职位,日常工作主要包括球队建设、管理运营、引进外援和商务开发。
通俗的说,总经理就是球队股东摆在台前的“操盘手”,也是大管家,负责一支球队的运营管理。
②领队
领队主要包括两种:
第一种是统领球队的管理者,他的存在仅次于球队总经理,日常工作主要为执行总经理的命令,管理球队行程事务、饮食计划、球队氛围建设、对外记者采访等日常事务。
第二种更加偏向队长的角色,在场上、场下起到领袖作用,树立良好的风气形象,带头实施总经理以及主教练发布的命令。
通俗来说,领队是球队的小管家,负责球队的管理。
③主教练
主教练主要职责为培养球员制定训练计划、督促球员完成训练、制定战术体系、发掘球员潜力、安排与指挥球员上场比赛等。在很多球队中,领队和主教练都是同一个人来扮演的。概括来说,主教练就是训练和指挥球队比赛。
总体上看,以上三个角色,总经理主管财务(引援),主教练主抓比赛相关事宜,而领队则是负责球队综合事务管理。他们各有分工,但紧密合作,目标都是为了球队的建设与发展。如此分析下来,我认为CEO与HR的关系,更像是总经理与领队的关系,即HR是综合事务管理的角色;而主教练就像是企业中分管业务的VP(副总裁),或者分管业务的工作由一个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所承担了。
(7)CEO与CHO是“雌雄同体”吗?
有些管理专家提出一个观点,说CEO和CHO是“雄雌同体”的关系。我细细琢磨,这个观点貌似不是很成立。在组织里,CEO有多个支撑、辅助的角色,不仅是CHO,还有CFO,这两者是最为重要的。在有些公司,还有CPO(首席公关官)、CRO(首席风控官)等,如果只是把CHO变成与CEO这个“雄”搭配的“雌”,那么其他O的位置又如何摆放?
用修一座高架桥来说,上面延伸的桥面,类似CEO的角色,它要不停的往前延伸,下面支撑的桥墩也需要不断往前建设(而且要在桥面建成之前),桥墩就类似CHO的角色(当然还有CFO等)。如果说“同体”,那么我认为整个高架桥的所有“构件”才形成“同体”的关系,否则这桥是修不起来。
HR与CEO的关系,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纯粹执行CEO的指示(普通HR);
第二个层次是能和CEO双向沟通讨论的“伙伴”(HRBP角色);
第三个层次是能在组织、人才方面给CEO提供指引和辅导,为组织建设长期工程(HR长期主义者)。
(8)要让子弹飞一会儿吗?
关于前文我的CEO朋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当CEO发现下属的问题,是立即解决问题,还是“让子弹飞一会儿”?当发现下属的问题后,一般建议即时沟通,尽快了解、讨论和解决问题。
有些时候,CEO不太适合马上给出解决方案,也不要马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如何去做,这样很可能使下属失去了思考与锻炼的机会,纯粹变成了一个执行者。第一次讨论是个预热,先抛出问题并初步讨论,并让对方收集信息,仔细考虑解决方案,然后再定一个时间和自己进行沟通。有时候,把事情先“捂一捂”,晚些拿出来重新讨论,也许效果很更好,得出的解决方案更佳,因为这时候大家对问题考虑得更为全面、深入了,解决方案也会更加成熟。如果这时候CEO内心比较焦虑,抑制不住负面情绪呢?这里面,有个心理状态的问题,CEO要调整自己的“位置”,最好是调整到对方的一面,和他一起“并排坐”(而不是“面对面”坐),一起去面对、解决问题。
然后,还要有一种“镜子”的心态,就是真实、客观反映出事情的原貌,原原本本的反映,不要先加进去自己主观色彩的判断。因为你一旦有了情绪,情绪会左右你的判断标准,标准就会发生偏移,就不一定客观和中正;这样很容易对方也会有逆反的心理,反而不是聚焦在问题解决了。如果这位同事是在公司呆了很多年,和CEO相互也很熟悉与了解,他还是在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问题。那么,CEO该如何处理呢?
建议CEO直接指出他在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方面的问题,而不只是谈事情的解决。这样才治本,而不是指标。CEO在关系平衡方面,建议要刚柔相济,有的时候用直劲,有的时候要用巧劲,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9)我们换一种思路去选人
①“按图索骥”选人,会有什么问题?
我发现很多CEO在选人的时候,往往采用“按图索骥”的方式,就是分析这个岗位面临的场景是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要做哪些事情,然后分析需要什么样的人。这种选人思路,就是先有了标准,然后按照标准选人。如果人选不符合原先设定的条件,就直接筛选掉了。
这种思路,在VUCA时代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以及在企业不确定性的业务中(如市场拓展),是很容易屏蔽掉很多有价值的人选,以及有益的市场机会的。这是传统的选人思路,或者是常规的选人思路,但企业需要有更具创新性的、突破常规的选人思路。特别是CEO、CHO选人,一定要有一种更新的视野。
②面向增长的选人思路
对于CEO,要找的人才,应该是要能给公司带来增长的人才,就是能驱动公司发展的人才。很多时候,公司要拓展的市场机会,不仅仅是我们大脑里勾画的范围。市场是非常大、非常丰富的,其中能产生的各种链接与机会,远远超出我们事先的想象与规划。因此,我认为企业选人,至少有20%-30%的比例,要“不设前提”式的选人,不以企业的“现有需求”去选人,而应该转换到以候选人为中心、为出发点,去选择人才。
什么意思呢?
即先看候选人有什么“亮点”,有什么“价值点”,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我们更希望看到给公司带来新价值、带来增值、带来新东西、带来新惊喜的人才。我们希望人才过来帮助我们发现一片“新大陆”,找到一块“新蛋糕”,帮助我们把现有蛋糕做大,而不是在公司目前的蛋糕里如何分得更好。这个思路,其实是以“增长”为导向来选人,而不是“管理”为导向来选人;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选人,而是以“创造”价值为导向来选人。
比如,我们看到候选人在别的公司做过一些新的模式、新的产品、新的客户群体,就可以思考:我们能不能引进这个人来孵化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客户群体呢?至,我们有没有可能为他新设一个团队或一个部门呢?当然,这可以采取一步步走的策略,先以小团队运作,然后是中等的团队,再到大的团队;先是单兵作战,然后是项目组,再到部门。
③为人找岗,为人找事
从为岗找人、为事找人,到为人找岗、为人找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和转变。这是一种基于经营的视角来看选人,而不是基于管理的视角来选人。对于CEO的角色,特别需要获得这个视角。如果CEO有了这个视角,跳出原有“框框”去选人,那么,他在促进公司增长、激发团队活力、增强员工信心方面,已经有了一把不错的“金钥匙”。当然,组织还要有良好的用人、留人、激励人的机制和土壤,才能起到这个效果。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和土壤,即使是有很好的人才,也施展不了才能,发挥不出价值,只能“好心说分手”、“遗憾说再见”了。
导向增长,以人才来驱动组织发展,我们就能不断为组织输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鲶鱼”,在组织里激起新的“浪花”,让员工看到惊喜的改变与更多的可能性,并持续获得信心。一定要相信,信心是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