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时代的班组:技术驱动,科学管理

班组起源于工业革命前的工厂中,在对传统手工工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班组这种末端组织由于适应性很强,开始在新建的工厂中迅速蔓延。所以,班组是组织中产生于劳动分工,服务于生产效率,初步具备制度保障的工人团队,处于萌芽期的班组特征十分鲜明,从事简单生产任务,依靠体力贡献价值,个体生理优势(体力)占据主导地位。

蒸汽机的产生使生产力大幅提高,大大减少了人类的劳动强度,此后,技术就成为班组形式和班组建设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这一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棉纺织业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美国铁路工业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严格意义的“班组”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本文将其定义为“班组1.0”。在“班组1.0”时代,技术是推动班组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班组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同样产生于劳动分工,服务于生产效率,不过开始在机器助力下开展工作,具备一定的制度保障。

在“班组1.0”时代,工人已经开始从事简单的机器操作,不过由于机器的不完备性,工人的体力优势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班组1.0”时代,工厂主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机器性能,提高整体生产效率,这也直接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机器的运转效率,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普遍现象。我们把大规模生产条件下配合机器动力开展工作,具备制度保障的工人团队称为“班组2.0”。

在“班组2.0”时代,班组成员开始分类,工人开始分流,一些工人开始操作复杂的机器,一些工人则从事简单的机械操作,当然,仍有一部分工人还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个时代的班组优势中,综合生理优势(体力+智力)占据主导地位。

在“班组2.0”时代,虽然有一定的纪律规范和生产标准,但是仍然没有最优生产实践的总结,工厂主对工人的管理仍然缺乏人性化,所以,虽然机器代替了大部分体力劳动,工厂的生产效率仍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科学技术在快速迭代之后进入长期的蓄力期,这也迫使工厂主不得不思考如何利用技术之外的因素来提高生产效率,影响班组和组织进化的第二个因素“管理”由此进入人们的视线。

十九世纪末,很多工厂主为了解决生产效率低、雇员数量庞大、产品质量低劣的问题,曾经尝试引入计件工资制,然而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泰勒进行科学管理的实践,在米德维尔钢铁厂,泰勒逐渐建立任务管理系统,他先是研究员工工时,随后重新定义绩效标准,对工作设计和人员配置进行优化,他把对于这些班组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汇集成《科学管理原理》这本著作。

科学管理的出现标志着管理学发展由此开端,在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工业心理学、组织理论等众多研究成果。受到科学管理思想影响的“班组2.0时代”,组织内部开始进一步优化,分工更加明确和精细,在评价体系下,工人之间的绩效差异开始凸显。

然而,由于科学管理思想过分关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班组内有着严苛死板的纪律规范和生产标准,工人因为盲目遵从最佳生产实践总结,使得生产效率始终无法突破瓶颈,加之工厂主依然不尊重工人,导致劳资双方矛盾频发。

在一次次的劳资冲突中,在与工人一次次的对立中,工厂主开始意识到工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产业工人,梅奥的“霍桑试验”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从1923年到1932年,梅奥在霍桑工厂开展长期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工人的“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情感和感觉”对于生产效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由此提出“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关注班组内的人性特征,反映了工人在感情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倡导管理者不仅要用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还要让管理人性化,使得班组更加具备活力。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平和发展开始成为世界的主旋律,而“人”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开始发挥出无限潜能。当然,班组不变的主体就是“变”,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大企业病”,信息沟通成本高,管理决策失真,信息传递失效等,这些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

历史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是规律却总是惊人的相似。在“班组1.0”时代到“班组2.0”时代之间历经“技术”“管理”“人的认知”的驱动之后,班组开始了新一轮的螺旋式进化历程,所以“班组3.0”时代进化的起点依靠的仍旧是“技术”。

如果我们把过去的一个周期称为工业时代的班组历程,新的一个周期因为起源于信息技术,所以称为信息时代的班组历程,下面请读者随同我们走进“班组3.0”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