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指标库与KPI

管理就是管事和理人。事情做得怎么样,是可以用数字来衡量的。我们经常所说的数字会说话,有图有真相,一线抵万言,是需要进行长期的数据积累才能做到的。

一、如何建立指标库与KPI

通常指标设计分为三种类型:

数值指标:可以直接量化,如销量、销售收入、利润、增长率、占有率等。

对比指标: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计算后得到,衡量工作完成和达标的比例,如合格率、达标率、完成率等。

设定指标:缺少量化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事先设定工作达到一定程度后转化为某个数据值,如工作完成一半得5分等。

如果觉得指标设置困难,也可以借鉴标杆企业的指标库,这样缩短摸索的时间。任何指标都需要长期积累、检验、分析,成熟稳定之后才能应用于绩效。当我们从成熟的指标中抽出若干个重要的指标(如与战略相关的)纳入绩效考核时,就成为关键绩效指标(KPI)。

 

表4-2是一家快消品企业销售部的指标库,既有结果性指标,也有过程性指标,而且还有衡量工作进度的系统建设指标。对于衡量工作进度的指标,可以约定阶段里程碑,设定各个点上的分值,以达到量化的目的。

 

表4-2 ××公司销售部指标库

维度

关键因素

指标

指标描述/标准

财务

销量

总销量

当期总销量

重点经销商销量

当期重点经销商总销量

KA(或指定渠道)销量

当期指定渠道总销量

人均销售收入增长率

(当期人均销量-上期人均销量)/上期人均销量×100%

特定品牌销量

当期特定品牌销量

A产品销量(重要产品)

当期A产品销量

总销量目标完成率

当期3总销量/当期目标总销量×100%

销售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当期主营业务收入

××品牌收入

当期××品牌营业收入

A产品收入

当期A产品营业收入

净利润

利润总额

当期利润总额

利润增长率

(当期利润-上期利润)/上期利润×100%

KA(或指定渠道)利润

当期指标渠道利润总额

XX品牌净利润

当期××品牌实现净利润

A产品净利润

当期A产品实现净利润

重要区域净利润

当期指定重要区域实现净利润

成本费用

主营业务收入促销费用率

促销费用(含折扣)/折扣前主营业务收入

吨产品促销费用

当期促销费用/当期产品销量(千升)

销售运行费用总额

当期营销系统销售运行费用总额

促销品采购成本

当期促销品采购成本

客户

××品牌的持续成长

××品牌第一提及率

数据来源:专业公司提供

新产品推广项目目标达成率

根据新产品推广目标进行针对性考核

客户满意度

数据来源:客户满意度调查数据

特定品牌/品种销量占比

当期特定品牌(或品种)销量/当期总销量×100%

建立完善渠道组织,改进经销商网络

重点经销商销量增长率

(当期重点经销商数量-上期重点经销商数量)/上期重点经销商数×100%

新增重点经销商数量目标达成率

当期新增重点经销商数量/当期目标增加重点经销商数量×100%

经销商随机检验合格率

当期随机检验合格经销商数/当期随机检验经销商数×100%

经销商网络(终端)覆盖率

经销商网络已经覆盖的终端数量/全部终端数量×100%

经销商星级升级率

(当期指定级别经销商数量-上期同一级别经销商数量)/当期经销商总数×100%

重点经销商销量占比

当期重点经销商销量/当期总销量×100%

渠道建设达成率

指定渠道当期销量/指定渠道目标销量×100%

渠道区域覆盖率

当期渠道覆盖区域/渠道计划覆盖区域×100%

规模渠道占比

当期达到指定销量的渠道数量/渠道总数量×100%

推进办事处运营

综合市场占有率

当期总销量/当期同类产品市场销售总量×100%

高档市场占有率

当期高档产品销量/当期同品产品市场高档销售总量×100%

细分市场占有率

当期3指定品种(品类)产品销量/当期同一市场同一品种(品类)产品销售总量×100%

占有率提升百分比

(当期占有率-上期占有率)/上期占有率×100%

销售网络铺货率

铺货率广度=销售终端/全部终端数量×100%
(铺货率深度=本公司产品单店销售额/单店同品类销售额×100)

达到指定规模终端比例

当期达到指定销量的终端数量/已覆盖终端总数量×100%

低档市场占有率

当期低档产品销量/当期同一市场低档啤酒销售总量×100%

完美终端比例

当期完美终端数量/已覆盖终端总数量×100%

特定品牌覆盖率

当期特定品牌终端数量/全部终端数量×100%

活跃终端比例

当期活跃终端数量/已覆盖终端总数量×100%

产品铺货率

指定产品销售终端数量/全部终端数量×100%

空白市场转化数量

当期空白市场升级数量

有效终端比例

当期活跃终端数量/已覆盖终端总数量×100%

内部运营

专业化销售运营

大客户管理体系建设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大客户信息完备率

已建立完整信息备案大客户数量/现有大客户数量×100%

大客户发展激励机制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大客户发展培训基地建设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销量计划准确率

当期|销售数量-计划销售数量|之和/计划销售数量×100%

销售计划达成率

当期销售数量/当期计划销售数量×100%

销售计划的计划、回顾与改进监督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销售计划预测管理体系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价格分析体系的执行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价格数据库更新及时率

当期天数/(当期各区域执行价格数据更新次数/区域数量)

跨区冲货管理

当期查处跨区冲货次数

促销方案的计划、回顾与改进监督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产品上市方案的计划、回顾与改进监督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产品上市计划达成率

根据产品上市场目标进行针对性考核

终端协同拜访率

当期拜访终端数量/已覆盖的终端数量×100%

专业化职能管理平台

对计划进行的体系的覆盖率

当期推进的体系建设项目/当期计划进行的体系建设项目×100%

已推进体系的完备性

当期达到要求的体系建设项目/当期推进的体系建设项目×100%

在运行体系的执行情况

当期未按体系、制度、流程、方法、工具要求执行的次数

管理体系审计整改完成率

当期按审计结果完成整改项目数量/计划完成整改项目数量×100%

部门战略指标体系时钟节点的执行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部门计划执行有效性

当期抽查有效执行计划项目/当期抽查计划项目×100%

三级计划跟踪检查频率

当期三级计划跟踪检查次数/当期计划跟踪检查次数×100%

部门计划回顾与执行跟踪(选取重点项目考核)

当期(重点项目)按计划执行阶段点(里程碑)/当期(重点项目)计划包含阶段点(里程碑)×100%

与省级机构的工作协同配合

数据来源:省级销售机构对职能部门满意度调查问卷

学习发展

技能培训、知识管理

部门培训计划制订的及时性和质量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部门员工培训参加率

当期参加培训人数/期末员工人数×100%

部门培训计划完成率

当期实际完成的培训课时数/计划培训课时数

部门内培训师人数

当期培训师人数

建立强势进攻能力的市场开发团队

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执行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准确率

当期全部(指定岗位)编制人数/人力资源规划编制人数×100%

界定职责,划分部门内各岗位职责及权限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部门内绩效考核执行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部门内关键岗位人员流失率

当期离职关键人员/当期关键人员数量×100%

部门内员工满意度

数据来源:员工满意度调查数据(部门员工对工作环境、工作安排、工作交流等方面的综合满意程度)

信息系统管理

部门信息系统搭建计划执行

按定性指标计算方式进行考核

部门信息系统覆盖率

截至期末信息系统完成模块数量/信息系统模块数量×100%

信息数据维护完整率

截至期末信息系统无错漏录入数据接口数量/本部门信息数据接口总数量×100%

 

有了管理指标做基础,就可以向量化管理方向迈进。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是对战略执行过程进行持续的回顾,所回顾的内容就是管理的过程指标。只有建立了管理的指标体系,战略管理才有抓手。

指标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两个方向来建设:一是从战略自上而下的梳理,二是管理的不断细化和完善。指标系统自上而下分为公司战略指标、部门级指标和管理岗位指标,下一级指标必须支撑上一级指标。从管理细化的过程来看,先有指标库,从指标库中有重点地选择部分指标作为跟踪指标,待跟踪指标成熟后,再纳入KPI指标与绩效挂钩,以保证指标的可采集、可控制、可跟踪。具体如图4-4所示。

图4-4指标系统的建设

二、KPI体系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KPI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培养用数字说话的习惯

用数字说话应该成为企业文化。数字化管理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这个数字能不能找到、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敢不敢面对这个数字的问题。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面子上能否过得去,不肯直面现实。

 

有一次一位企业的总经理跟我说:“对员工业绩进行排序在我们这里行不通,排名靠后的员工不等我们淘汰,他就辞职走了,我们招人本来就不容易。”其实这恰恰看到了数字化的威力。

 

领导风格有多种,在团队规模小的时候,管理者完全可以率性地发挥个人的领导魅力。但是当企业规模大了以后,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就需要以标准来结合和协同,用数字说话就是必然。“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为什么?因为韩信懂得标准化的管理,而刘邦是感性地带团队,反而不擅长于指挥大规模作战。

(二)精心选择KPI

从管理数据中选出采集容易、管理者可控、真实反映管理水平的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就成了KPI指标。KPI指标不要太多,每个管理岗位3~5个即可。条件不成熟时,宁缺毋滥。还要注意指标之间的制衡,一个优秀的系统是由相互制衡的指标支撑起来的。

例如,为了控制人力成本,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设立人均劳动投入产出比这一指标。但是,如果人力资源部门从本位主义出发,一味地控制在岗人员,那么业务单位的基础工作就没人支撑了。所以还需要在人力资源中加入另一个KPI指标——人员满编率。

 

(三)细化工作职责

不要留下管理死角。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职责落到了部门,部门将大部分责任落到各个岗位。但往往有很多发生频率比较低的工作没有落到岗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有些职能涉及的层次比较高,部门领导就自己承担了;二是由于人员的变动、职能调整,使得一些职能没有人承接。这些没有具体岗位承接的职能,工作缺少连贯性,也没有信息和数据的积累,不但使管理无法提升,还容易积累问题。

例如,对于危机处理,发生的频率并不高,不一定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关危机处理流程,但必须要指定该职能的责任人,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处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