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之道

杨杜

孔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家的使命是创造财富,这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企业家的职业使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企业家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了。但我认为还要加一句话,就是“君子不爱财,弃之亦有道”。有些财富不是你的,舍弃掉也是要讲究道的,在某种意义上,弃财之道甚至要难于取财之道。无论从老子还是孔子的立场,企业家之道到底包括什么东西呢?窃以为,道有三,即成长之道路,内在之道理,追求之道德。

(一)从成功到成道

包括优秀的企业家在内的所有人,人生不外乎是一个从追求成功逐渐走向追求成道的过程。

什么是成功?成功是人的欲望的满足,成功就是得到了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包括权力、地位、美色、美食,等等。不外乎心理和生理的刺激,但人的刺激会随着满足而消退,也会由于成功而导致外界的反作用。

什么是成道?成道就是失去了你必须失去的东西。其实人生之中,成道的事情比成功的事情要多得多,也就是说,你失去的永远比占有的要多。我站在今天这个讲台上,就失去了同时站在另一个讲台的机会。这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明白宇宙之道、明白管理之道的优秀企业家们,首先是明白了什么是应该失去的东西。他们不是从要干什么开始,而是从不干什么开始,他们不是从得到什么开始,而是从放弃什么开始。当然,他们并不都是一开头就是如此,而是逐渐悟道活明白的。

那么,企业家的成长之道在哪儿呢?企业家成长之道首先在于企业的成长之道。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靠什么?我的观点是:三年发展靠运气,十年发展靠亲情,三十年发展靠文化,百年发展靠制度。一个人要成为优秀企业家,需要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才能证明自身。一个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没有机会和运气几乎不可能,然后就是其他要素:小型公司靠亲情,中型公司靠亲情加文化,而大公司就要靠亲情、文化加制度。一个企业的持续成长,需要维系企业组织系统的手段或纽带的增加。靠亲情能够构建情投意合的自己人的圈子,靠文化能构建志同道合的干部员工队伍,靠制度能将文化固化到制度中,实现企业的代际传承。

那么,做一个企业家,而不是做一个传统的生意人,就要有相当的自我约束力——解放思想但不胡思乱想,有所作为但不胡作非为。三流领导管下级,二流领导管同级,一流领导管上级,超一流领导管自己。管好自己是一个企业家在成长过程当中最难的一件事,管不好下级会犯小错误,管不好同级则会犯中错误,处理不好上级关系会犯大错误,但是管不住自己则犯致命错误。管好自己需要内在定力,这种定力从何而来?我认为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于坚定的组织立场;二是来自于明确的价值观念,你了解对于组织来讲什么重要、什么次要、什么第三、什么不要;三是来自虔诚的职业信仰,这是你的职业,不能随意商而优则仕,商而优则学。

总而言之,有定力的企业家明白成长之道路,内在之道理,追求之道德,是活得明白,活得敬畏的企业家。

(二)企业家成长六道

企业家成长的道在哪儿?我认为有财富之道,经营之道,竞争之道,用人之道,事业之道和自然之道,这六个方面。

第一,财富之道。对企业家来说就是赚钱,赚钱的企业家不见得是好企业家,但是不赚钱的企业家一定不是好企业家,这是企业家自身职业使命所要求的,是企业就要赚钱,赚钱就是企业家的职业,如果你做不到就换人来做。从这个意义上,好企业家的标准应该有四个:一是能赚钱;二是合法地赚钱,三是不断赚更多的钱,四是知道财富如何为企业和社会所用。

从本质上说,企业家思考的财富之道,不是赚钱不赚钱的问题,而是为谁赚钱和如何用好钱的问题。他必须有这个最为基础的支撑才能使企业人才济济,让投资者不断投入,所以,财富之道应该放在最前面。

企业家为谁干的问题是随企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老板是为自己干的,员工是为老板干的,开始时总有一点剥削员工的意思,否则分光吃净,企业就无法生存和扩张;第二阶段员工开始为自己干,老板开始为企业干;第三阶段员工依然为自己干,干部队伍为企业干,而老板开始为社会干,不然企业家这个社会阶层就难以在整个社会实现定位。这三个阶段能否向前推进,关键是企业文化变革和激励制度的再设计,企业家的成长需要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的本质就在于要利益分配机制,当然,这需要非常缜密地考虑利益分配的制度设计。

我认为一个企业家脱胎换骨的成长包含有四个层面的人格变化:

一是把钱分给别人是想自己挣到更多的钱的功利人格企业家。这样企业才会有积累,才会有资产的增值,这是最基础的,不能丢掉;

二是把钱分给别人,是一种高尚道德修养的伦理人格企业家。别人尊敬你,这是一个好企业家,不拖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方面面比别人要高一些;

三是把钱分给别人是你的职责要求的职业人格企业家。你是干这个的,你有责任保证跟随你的人生活得不错;

四是把钱分给别人是一种习惯和自然的超然人格企业家。现实中这样的企业家很少了,属于圣人的一类。一般来说,企业家是至少可以做到前三个层面。

第二,经营之道。简单来讲,包括怎么投资,做什么、不做什么;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需要定出企业文化,比如说核心价值追求。企业家追求的东西很多,但也要有先有后,有舍有得,所以一要排序,二要取舍。

其实这里所谓的道就是“上求合德,下需合法,中要合理”的选择。违法肯定不行,过于高尚的道德,杀身成仁也不行;我认为合理应该是企业家行为的职业选择。

第三,竞争之道。有人说市场就是战场,我认为不必将市场竞争搞得那么残酷,优秀企业家尤其要学会与人合作,共搭平台,共享价值。学会整合资源,说得俗一点就是学会傍大款、攀高枝、访名门、拜大师。傍大款求财,攀高枝求势,访名门求知,拜大师求道。

第四,用人之道。管理企业的员工应该分类,韦尔奇曾把员工分成三种人。韦尔奇认为企业中贡献者(干得多拿得少)大概有20%,是企业发展的依靠力量;有70%的人是来支撑企业的,这种人属于交易者,干多少拿多少;除了这两种人,企业还常会有干得少拿得多的人,企业要防备和淘汰的就是这种人。企业不能重用的人要有明确的标准:比如没有学习欲望的人不能用,没有再学习能力的人不能用,培养不出接班人的人不能用,不能吃苦的人不能用,不能和同级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人不能用,等等。

第五,事业之道。企业要成功、要成长,没有强烈事业心支撑的职业企业家阶层可不行。

什么叫事业?企业家要有事业和组织支撑自己,不是仅靠买卖和财富,靠买卖支撑自己是商人,靠财富支撑自己是富人。企业家以企业的盈利能力来估算企业价值,不是光看产品本身赚多少钱,企业家是教会人管企业,决定企业交给谁去管,怎样管好,而且你离开企业别人可以管得更好。企业家积累资本,不积累财富;积累职业声望,不积累权力。

第六,自然之道。企业家总要把自己和企业组织做一个切割来理解自己的角色?企业是企业,你是你,尽管你希望做一个百年企业,但那是你或你们的愿景,你必须明白企业早晚是要灭亡的,不可能基业常青。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在企业的有生之年,遵从资本增值的逻辑,尽量将它经营得好,不能懈怠。

人总有成功的欲望,但优秀企业家的成长之道是要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知识和智慧。我以为优秀企业家要具有“不”思维,不妄为、不妄文、不妄言、不妄想,而这是很难的。佛学界讲究首先要持戒,戒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慧。我认为获得智慧还应该加一个中介变量,那就是“悟”。从这个角度来看,优秀企业家的理性及其重要!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度的把握,做到爱财不贪,恋色不迷,有气不怒,饮酒不醉!

总而言之,所谓企业家的成长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规范自己行为的“马路牙子”,修炼定力。我将定力做了六个分解,那就是:控得住欲,抵得住诱,压得住火,弯得下腰,闭得住嘴,藏得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