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给消费者留下独特的人文印象,就必须努力营造具有商业味道的智慧式经济生态环境以最大限度地聚集人气,那么这就需关注“三习”(习惯、习性和习俗),并尽可能地找出其中的杂味。
消费心理指的是人作为消费者时的所思所想。消费行为指的是从市场流通角度所观察到的人作为消费者时其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通过卖点使商品或服务有效地从市场方面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
如英国Costa的消费者调研显示,由于中国人没有喝咖啡的传统习惯,所以,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去咖啡馆的理由几乎跟咖啡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多的是咖啡以外的东西主导了消费者对咖啡馆的选择。咖啡以外的东西包括环境、品牌、服务,甚至是一个搅拌棒、杯子之类的东西,这些内容构成了“味道”,并成为消费者选择去咖啡馆的主要理由。所以,在中国市场开咖啡馆卖点不是咖啡,而是咖啡馆的氛围和消费者的体验,即“味道”。
对于消费者而言,研究消费心理可提高其消费质量;对于经营者而言,研究消费心理可提高其经营效益;对于策划人而言,研究消费心理可提高对其定位的准确度。
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既包含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准确理解消费行为的前提,而消费行为又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消费行为比消费心理更具有现实性。
2009年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星巴克咖啡公司的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在演讲中提到:“1996年,我们在北美之外的国际市场——东京开始了我们的第一家店面。当时,我们的员工没有任何国际经验,我们不知道从何处着手。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于是,我们雇佣了第三方的咨询师,他会写一份很厚的报告交给你。当时,他说如果你到日本去,星巴克一定会失败。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这是因为在日本你付不起房费,日本的房价非常高,而且日本人也没有喝咖啡的习惯。那我们怎么办呢?要不要进军日本市场?不管怎样,最后我们决定还是要去进军日本市场。事实上,当时日本的气温非常高。一天晚上我跟合作伙伴说,温度这么高,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并不会特别理想。但当时美国的一个同事告诉我,广播电台CNN将会直播星巴克在日本开的这个店铺。对于我们而言,这肯定是个好消息。早上六点,当我们打开在日本的星巴克店面,我们看到店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当时我感到非常吃惊,于是问前来排队的人是不是被人雇来捧场的。他们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开张?他们之所以知道,并不是因为美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有什么区别,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共通性的,这是全球人类都有的一种情感,所以他们会共享某种价值观。”
无论是星巴克,还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它们都对应了某一个消费群体,最重要的是它们对应了消费者所追求的情感。这种“情感”其实就是消费者心目中所追求的一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