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定义的口水仗

管理学在当今中国方兴未艾,然而,究竟什么是管理学却见仁见智。上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在讨论管理理论的丛林现象时,就特别强调“语义学分歧”,他认为有许多争论不过是语词含义的理解不同引起的。现今,这种语义学分歧可谓越来越多。对于学界的朋友来说,有些所谓学术争论,表面上引经据典,实际上是鸡对鸭讲,个个都言之凿凿说自己的观点清如水,白如面,但搅和到一起却打成了一锅浆糊。因此,管理学是什么,值得学术界深思。对于从事实际工作的朋友来说,这部分内容可以跳过不看;但对于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朋友来说,你说的“管理”和他说的“管理”实际不是一回事,这就比较麻烦。

关于什么是管理,汉语和英语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比如,一个老板对出了残次品的班组长说:“把你的手下管好。”一个教师对小学生的家长说:“你的孩子要好好管一管。”这里所说的管理,如果不假思索就翻译为management,十有八九会产生理解偏差。推究起来,在这里应该翻译为control更恰当。当我们看到有些所谓论文,连原著也没看过就在那里慷慨激昂地批评西方管理学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时(如所谓西方没有整体观念,西方重视分析而轻视综合,西方注重技术而忽视人文等等),“杯具”就只能用来“灌水”。当然,西方也不是没有天桥把式,也有一些西方学者在他们的著作里玩“穿越”,对中国的古籍望文生义,孔子老子加孙子地乱扯一通,却离开了《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的原意不啻万里,玩的是把麦苗当韭菜的游戏还自我感觉良好(这是当年贫下中农考察下乡知青的拿手好戏),“管理”的内涵同样是糊涂账。

即便是同一语种,“语义学分歧”也不见得就能够消除。业界极为推崇的德鲁克,曾经在他的名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说:美国的management一词“极难理解”,“甚至难于译成英国的英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所以,同文同种的杨基佬,也在这个问题上扯不清。196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管理学讨论会上,一批管理学的大腕之间发生了“管理理论丛林”的辩论,坦南鲍姆专门指出了名词术语的语义学问题,主持会议的布朗甚至宣称,讨论中的多数内容他都无法理解。这些现象说明,即便没有语言障碍,要把管理说清楚并非易事。在中国,虽然大家都说汉语,但情况也差不多,那些讲《易经》的管理学者,同那些建构数理模型的管理学者,所用的“管理”一词,同样是很难从一种汉语“翻译”到另一种汉语的。

一旦“管理”扯不清,那么,以它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同样扯不清。所以,管理学到底是什么,多半是学者在那里自说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