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从思想和实践中实现牧场降本增效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从哲学角度来剖析,其实它是片面的。因为,我们过分夸大了意识的重要性,忽略了实践的作用。

意识只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意识虽然具有超前性,但是意识始终受到物质的限制,只有在客观合理的物质条件下,才可能转化为物质。因此,思想有多远,我们不一定能走多远。

事实上,各届奶业大会、奶业展览会、各类奶牛养殖研讨会层出不穷,迄今为止,也没能真正探讨清楚,中国奶牛养殖究竟何去何从的问题。其中“降本增效”、“转型升级”、“提高单产提升质量”是嘴上说的最多的几个概念。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思想意识,要使思想意识“物化”,就必须深入到实践具体操作层面上去,把思想意识客观化、物质化。

每届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奶业大会、奶业展览会、奶牛养殖研讨会曲终人散后,奶牛养殖业究竟何去何从?似乎还是茫然一片。各种呼声、委屈、指责、牢骚、愤懑,还是在整个奶牛养殖业不断发酵、蔓延。在此,我提出个人的两个观点。

一、降本增效要从源头做起

“降本增效”的主张无疑是对的,而现实的情况是,奶牛、配方、饲料、添加剂、冻精、药品、设备……几乎什么都是进口的,价格高昂。而众多使用者喜欢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国产饲料、添加剂、冻精、药品、设备,漠视国产化,对国产化产品视而不见。国产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少得可怜,似乎只有进口的,才是最好的,这就给“降本”带来了莫大的困惑。

在奶价持续走低,而奶牛饲料成本不见降低甚至有上升态势的情况下,这悬在奶农头上的一把利刃如何解除?推行国产化的奶牛、配方、饲料、添加剂、冻精、药品、设备,是“降本”的必然趋势。

“增效”不是嘴上喊出来的,奶牛的基因、地域的环境、饲养的模式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牧场精细化管理从细节入手,每一道生产工序,环环相扣。气温、湿度、水源、日粮配方和营养、饲料来源和质量、奶牛舒适环境、犊牛饲喂模式、青年牛饲养方式、围产牛福利、干奶牛护理,等等,我们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客观成型的模式。防疫检测、繁殖监测、设备操作规程,需要可行的标准规范。涉及日常管理中的领导力、执行力、技术力、学习力、创新力,必须有章法可循。团队建设、人员归属、能动性、归属感的文化必须形成。

也就是说,“降本增效”和“提高单产提升质量”不是说出来的,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奶牛养殖界从牧场主、管理者、员工都要把“降本增效”和“提高单产提升质量”的意识牢牢扎根于思想,并努力付诸行动。没有实际的行动力,那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转型升级”已是迫在眉睫,经营理念创新、饲养模式创新、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创新、物质装备创新、技术力和领导力创新、执行力和凝聚力创新,逼迫牧场升级换代、优胜劣汰。

二、供需关系要从黏度切合

可以这么说,国内各行各业没有任何一种行业有奶牛养殖业如此紧密相连、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跨度如此之长。单从上游产业链说起,牧场设计、奶牛购买、粗精饲料、添加剂、微量元素、冻精、药品、设备、易耗品……,牵涉范围之广,目不暇接,真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怎么办?用一个不贴切的比喻,如果中国奶牛养殖业倒了,那么上游牧场还有出路可言吗?

因此,上游牧场也必须彻底转换观念,在奶牛养殖如此低迷的阶段,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产品质量要过关、产品价格要合理、产品交期要及时、技术服务要到位、产品经营要诚信。不规范的设计商、不合格的生产商、不诚信的经销商,该出局的出局,该淘汰的淘汰,净化供应链,让国产的供应商脱颖而出,强大民族品牌。

从过去单一的卖产品转变到卖产品与卖服务相结合、卖产品与卖诚信相结合,提升制造商、产品和使用方三者之间的黏性,创造出新价值。这需要供应商、奶牛养殖者达成共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共同的事业线、价值观。

我的看法是,把提高我们的思想意识中的“我们”放大到奶牛养殖业的上游产业链。真正把“降本增效”的思想意识从源头供应链开始树立抓起,从使用者的管理细节抓起,“降本增效”才能真正落地,才能把意识转化为行动。实现提高奶牛产量、提升奶源质量、降低经营成本、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才不是一句空话。

现阶段奶牛养殖的“阵痛”,我们必须挺住,继续坚守我们最初的信念。思想意识到位,实践方法落地,中国的奶牛养殖业才能迎来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