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君主可能受臣下的五种蒙蔽

韩非总结了君主博弈失败的五种风险,他称之为“五壅”(壅是蒙蔽的意思),总言之就是君主的特有权利被侵犯、窃取。

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出自《主道》)

1.​ 臣闭其主,则主失位

臣下阻隔君主了解外面的情况、干预外面的情况,那么君主实际就失去了君位,相当于一个傀儡了。这种情况历史案例太多了,赵高掩闭了秦二世胡亥,农民起义烽火连天了,秦二世都不知情,后来赵高干脆杀了秦二世。隋末,宇文化及掩闭了隋炀帝,后来杀之。王振掩闭了明英宗朱祁镇,朝政决于太监。刘瑾掩闭了明武宗朱厚照,朝政决于太监。其实就是秦国本身,也出现过穰候魏冉架空秦王、擅政数年的情况。《水浒传》中卢俊义的管家李固掩闭了卢俊义,卢俊义最后才差点刑场毙命。早期的香港商战题材电视剧中,经常有公司老板被下属架空,最后或掏空公司,或鸠占鹊巢窃得公司所有权。

由此自然涉及到另外一个相关话题,就是企业中老板授权问题,那些纸上谈兵的专家们总喜欢不顾情势地叫嚷老板应该更多地放权、授权,却忽略了现实中授权总是存在风险的,不先搞明白有哪些风险,不先对这些风险有防范预案,就是扔筛子,就是轻率、鲁莽!

2.​ 臣制财利,则主失德

臣下控制了财权,君主就会失去施人以恩德的权力。现在的企业中,这种隐蔽的情况也很普遍,比如揽权过多的财务负责人,通过审批决定着他懂或不懂的所有层面的支付权,实际权势远远大于其职位应当,成为隐形老板。

3.​ 臣擅行令,则主失制

臣下擅自发令,君主就会失去控制权。君主的权威来自于发令权,这个权利要失去,君也就虚有其名了。臣下不是不可以行令,但必须要在符合君主的意志。

4.​ 臣得行义,则主失名

臣下私下施恩惠于人,则人感恩的对象,或者说效忠对象是臣下而非君主,这样君主就失去了英名。田氏代齐过程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田氏以大斗借出粮食,以小斗回收,民心归田氏,后来田氏兵不血刃、水到渠成地取代了吕氏齐国,从此齐国由吕齐转变为田齐。历史上位高权重的大臣受到君王猜忌时,往往会选择自污其名以自保(比如萧何),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有些企业老板也经常对一类事耿耿于怀,就是有些管理者自己做好人,让老板做坏人。其内在道理也同韩非所讲的这句是相通的。

5.​ 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臣下得以栽培党羽,君主就失去了支持者。这个道理容易理解,多数领导者在这个层面都自发有很高警惕性(我们的文化如此),不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