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就是IP

现在是丰裕时代,从数量、功能角度,消费者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消费者永远无法满足的是欲望,是心理满足。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粉丝,粉丝是支持者,传播者,没有粉丝的产品是平庸的;

二是要成为社交货币,成为线下或互联网社交的谈资;

三是要人格化。

产品就是IP,IP是自主传播势能。

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产品就自带话题,自带势能。

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

所有接触点,这是整合传播理论(IMC)的一个关键词。所有接触点,主体是渠道链,其次是企业的上游(供应链)和横向合作商。

渠道链所有成员,包括品牌商的销售队伍、代理商的销售队伍、零售商的销售队伍、渠道其他合作伙伴。

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意味着可以把所有渠道成员视为KOL,事实上,一个合格的渠道成员确实具备KOL的资质。

新品牌“消时乐山楂爽”短期内迅速在局部市场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重点市场的渠道成员,基本上都是“山楂爽”产品的粉丝,消时乐称之为“全渠道粉丝链”;

二是利用渠道成员发起传播,形成局部市场(如县级市场)交叉覆盖,从而引爆局部市场,消时乐称之为“全渠道传播”。

上述两方面有因果关系。因为渠道成员是产品的粉丝,所以能够发起“全渠道传播”。

所有推广活动,都有传播属性

深度分销以来,以动销为目标的推广活动,大致有两个目标:

一是以推动促进动销,以销量作为促销目标。这是多数企业的惯例性做法,曾经非常有效,形成了“铺货+促销”即为动销的标准化动作。

二是以盘活终端为目标的推广,这是终端推广活动的进步。在深度分销的后期,部分企业如统一建立了“以推广为主导的销售体系”,并且确立了“三次连续精确打击”即盘活一个终端的标准化推广动作,为统一方便面老坛酸菜的崛起赋能不少。

终端推广,从一次性销量提升,到盘活终端,销量上一个台阶,这是一次进步。可惜,多数企业止步于第一个目标。

互联网应用于推广,可以把推广活动设计得更有趣、更富于传播性,一次性的线下推广,不仅动销,盘活终端,还能在线上传播,形成面的传播覆盖,将大大提升推广效率。

江小白早期的线下推广活动“约酒”,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很强的参与、互动性,对参与者而言,有强烈“晒活动”的欲望,一群参与者的“晒”就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