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译析】
世有真君子,然害君子者非小人,实君子之名也。由君子之名,乃有伪君子,且伪君子比小人为数更多、为害更烈、为祸更深。小人之名已是底线之下的地狱,自不会有人冒领“伪小人”之名。君子是高堂之上的高帽,伪君子的利益往往比真君子更大、更多,故伪君子不绝于道。
君子小人之分,来源于大人、鄙人之别。
孔子自称少能鄙事,却被引为君子典范。鄙事者,身份卑微之人所做的谋生之事,大人(贵族)不需要干,庶族(没有背景、家道不振者)却不得不为。
小人与鄙人、鄙事有别。孔子以小人指称在德行上不合君子标准的人,并不是指一个特定阶层,贵族里有小人,鄙人里也会有君子。
颜回就是这种鄙人里的君子:回也屡空,不改其志。现代的宝马女肯定会问难孔夫子:一个男人自己都养不活,更不用说尽孝悌妻儿之分,还挑三拣四不干活不挣钱,怎么能称得上是君子呢?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孔子说:颜回的学问不错了吧?可他却受穷。子贡不相信命运,却能经商致富,对市场行情判断准确。
孔老夫子爱颜回,处处把颜回树为弟子标杆,不仅是心有所属,也是意有所图的。老人家是考虑到了为天下立楷模的身后事了。
果然,君子固穷很快成了君子的一个标配;为富不仁也很轻易就找到了小人范本。可是夫子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观念”(君子必固穷、为富必不仁)就能让世界变好吗?
一个不能反映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也不符合人性自然需求的观念体系,难道不是尼采所说的“现实的负累”吗?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说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是“恶毒的一瞥”,是群氓本能对贵族本能的一次精神洗脑。先不去评论尼采指责苏格拉底的理由对不对,现实的确是人生糊涂识字始。有些观念、思想不是帮助世人和谐进步,而是添乱。
观念给社会添乱的本源,来自名实不符、名名相悖、逻辑不自洽(自名不周)——也就是观念与现实不符,不同观念之间互相抵触,一个观念内部也未必能自圆其说。
中国社会的伦理标准里君子小人之分,创始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结果却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君子小人的妄分与乖离,是古代中国社会最大、最深的观念毒瘤之一。
正统说:君子要忠君爱国,孝悌友爱,不恤其身,甚至舍身取义,如大禹、如墨翟。现实是:善谋国者,未必善谋其身,如商鞅、韩非、苏秦之属;善战者,甚至不能自全身家性命,如伍子胥、白起、韩信等。
冯道说:不肯多操心,迟早要出事。善谋国者,不善谋身。操心国家的人却保全不了自己的生命;为自己操心的才能安身立命。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正统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实是: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正统说:君子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现实是: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主流教育内容是教导世人非真实的观念,这难道不是错误与真正的洗脑吗?
由此论之,君子小人之分,包括君子小人之名,都不应该轻易贴标签。包括冯道所论之小人君子,或许都是“拘于名相”(语言是思想的牢笼)。
让我们抛开君子小人,来认识一下真实、现实的世界: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祸害都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们怕祸害,却难免碰到。如何规避官场(人际)中的祸害呢?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如果祸害来自上司,不要与上司争辩,要自己承担错误,这样才能获得谅解而保全自己(有小失而无大害)。如果祸害来自下属(或同僚),要争辩明白,及时找到顶缸的人承担罪责,这样自己才能免于处罚。这两句是职场和官场厚黑学的精髓。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以党(结成团伙)还是不党、谈利还是不谈利来区分君子小人,恐怕是对现实人情最大的观念扭曲。
人是群居、社交动物,社群有利于防止偏颇,社交有利于智慧通达;交往而能生利,彼此交往频繁,则可如胶似漆;生利(创造收益)让人获得财务自由,碰到困难时可以彼此援助——有何不好?
为何要教导君子不党?让不党的君子最后变成孤家寡人,有祸害也没有人来帮助,因为君子也没有帮助过别人。
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排斥利益、收益,只是让人不要刻意追求利益,或者以利益的有无决定是否亲疏而已。
人与人在一起,首先是彼此相融、互敬,到彼此欣赏、互相学习,最后是一起共事,共同成长。以欢喜心,求功利果,是自由组合,水到渠成;若以功利心,求欢喜果,是机关算尽,逆水行舟。
君子必寡然如水,小人反而利益互通,这等乖谬观念怎能奉为人生指南?
由此观之,上不离心,君子何必难为?曹孟德与荀彧是也;下不结怨,小人也是可以做到的,水浒之义是也。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未必。
对于名义上的道义之争,不应该据以判断君子与小人;人生里的祸害是难免的,若不能解除必反受其害,有祸害时是需要朋友帮助的。如果拘于君子不党之论,平时只会谈玄论道,不务实际,不乐于分享分利,这种孤家寡人的君子是解决不了祸害的;那些平时经常帮助别人,乐于分享分利,甚至经常酒肉礼尚往来的,出祸害时接受过帮助的人就会想办法帮助他,这怎能是小人专属?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需要改的,应该是君子小人之名!
我的外婆是革委会主任,她对所有人都很和善。三年灾害时,她会尽量节省六个子女的口粮来帮助邻居的孩子,在文革的各种斗争里,她偷偷帮助被批斗的人,无论派别。我小时候(上世纪80年代)跟外婆走在街上最风光了,一路都有人热情打招呼。30多年了,这个场景想起来都让我觉得温暖,甚至景仰。
什么叫君子?乐于助人,待人以善,就是君子。什么是小人?铿吝刻薄,巧言令色,就是小人。
怎样区别君子与小人?在三个问题上可以明心见性:人不知而不愠;有求不应而不愠;不以亲疏定是非。
补最后一条:思想不要给生活添乱,观念不要给社会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