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的核心是通过消除浪费加快流程,而员工招聘流程周期的长短,直接关系到企业应对员工流失的能力。应用精益思维,考虑新员工的招聘与入职的效率和速度,应弹性满足员工流失和新员工补充的需求。
笔者曾辅导的一家中外合资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在人员招聘时间上,用人的生产部经理和负责招聘的人事部经理意见不统一。
由于近期订单量增加,同时人员流失过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生产部的压力非常大。工厂急需招聘大量员工用于生产,但是按照正常流程,招聘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缩短招聘周期问题急需解决,但是按照人事部经理的说法,人事部已经尽全力招人了,流程也是优化的,但是鉴于劳动力紧缺,无法进一步缩短周期。为了找到解决良方,我们先看看该公司的招聘流程(模拟),如图3-26所示。
图3-26 招聘流程(模拟)图
为此,生产部经理提出了三套解决方案。
方案一,预招部分新员工,可以随时应对人员流失问题。具体来讲,就是提高培训员工的存量,由于人员流失不可预测、需求的数量经常变化,所以,增加了蓄水池的蓄水量之后,就可以灵活应对生产部的需求变化,就不会因为人员问题影响生产。
方案二,人员招聘外包,采用人才派遣模式。具体来讲,就是找一个合适的人力派遣公司,将人员招聘外包,让有能力的组织完成人员招聘工作,公司只负责提要求。
方案三,加大人力、物力,扩大招聘范围、提高招聘能力,通过人才市场、网络招聘、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现场招聘等方法,满足公司的人员需求。
人事部经理针对这三个方案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针对方案一,仿照丰田的培训道场模式,可以提高上线前员工的熟练度,减少新员工导致生产线不平衡带来的效率损失,所以,建立培训道场,建立人才的蓄水池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根据前期的人员流失状况制定出合适的人才库,否则会造成人员浪费,这和生产中的库存管理是一个道理,在生产线边建立物料超市,有助于我们避免物料短缺,我们需要计算出库存物料的数量,否则就造成库存的浪费。
针对方案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劳务派遣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方案。对用人单位:
(1)增强了企业用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公司的订单状况或者员工的具体表现灵活进行人员调整,规避了因为劳动合同造成的损失。
(2)简化员工的管理工作和招聘流程。
(3)引入第三方监督管理,使公司对员工管理更客观、更规范。对于派遣单位,实施员工派遣是公司获得利润的主要业务点。对于员工,可以降低失业风险,当一个公司因为订单减少而减少员工时,可以调整到其他需要员工的公司,避免员工失业。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必须考虑几个风险。
(1)员工的归属感不强,会导致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降低。
(2)同时存在公司员工和派遣工,会导产生员工认为不公平的问题。
(3)派遣工的管理问题,因为很多派遣工人由派遣公司发工资,所以,比较难管理。
针对方案三,对于增加投入这一点我不赞同,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很多员工被招进来后,没干几天就离职了,所以,我们应该多想想如何留住员工。
经过这番讨论,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哪些可以付诸实际的方案呢?我们从精益的基本点入手:
(1)过量生产、库存浪费。我们在招聘过程中,一定不能过多地招聘员工,应该建立一个合适容量的人才库(培训道场),控制员工的流进流出。
(2)不合理的流程。我们要着眼于梳理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减少非增值的流程,比如,适当授权。当招聘的员工只是用来填补员工流失时,可以不需要IE部门和公司领导签字,只需要用人部门和人事部核实即可启动招聘程序。
(3)不合格品浪费,我们在招聘过程中,一定要向应聘者提供真实信息,比如,工资待遇、加班状况、工作环境等,切不可夸大事实。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应聘者到工作现场参观,或者找一些员工和应聘者直接沟通。
(4)动作浪费、移动浪费、等待浪费。将一些不必要的动作简化或者尽量转化为外部动作,比如,将宿舍安排、人事信息录入等工作安排在一个地方,一次做完,避免应聘者到宿舍区办理宿舍安排后,又到人事部办工卡。另外,可以简化员工的入职程序,将分配宿舍、办理工卡、人事系统录入等工作变成外部动作,和员工入职培训同时进行。
(5)均衡化招聘。根据往年人员流失状况和公司的订单变换状况,建立人员需求预测系统。比如,在春节前,员工流失率比较高的时候,或者在订单高峰期来临之前,对员工的需求量也会增大,那么,我们需要提前做准备,可以借助外部力量缓解招聘压力,例如,使用派遣公司。这如同我们订单量过大,无法按时完成生产时,我们可以开发供应商帮我们平衡生产能力。
所以,无论是缩短生产交期,还是缩短招聘周期;无论是消除生产中的浪费,还是招聘中的浪费,其理论基础都是一样的,其方法都是通用的,只要我们能够灵活利用精益思想和工具,就可以大幅度缩短招聘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