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场景思维

场景思维下面讲一下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思维——,HR在工作中需经常运用的,但要注意运用的时机、策略、方式。

(1)场景思维的典型运用:举例、打样、试行

我在和CEO及业务主管讨论工作时,涉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我经常会提出以下这些问题:

“我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比如某个人……”

“假设发生了这种情况,我们会怎么做……”

“我们就拿一个部门来示例,看看会怎样……”

……

以上这些问题,能够把自己及对方的思维带入一种特定的场景中,去验证我们的设想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偏差或遗漏之处。

有时候,就理论谈理论、就方法谈方法,你是不能得到合适的解决方案的,因为你脱离了实际场景。所以,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画面”,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你才能验证它是否行得通。

只有双脚踩在地面上,你才能奔跑;双腿迈进田地里,你才能发现庄稼有没有虫子;“蜘蛛侠”也需要先触碰地面或墙壁,才能继续飞翔。这也是一种“打样”的做法,就像做一个产品,先打个样来看看是否满意,然后再批量制作。公司有新的政策,如果较难预测其运行的实际效果,可以先找一个部门试行,这也是场景思维运用的方式。80年代中国在深圳“试行”经济特区,就是一种场景化思维的运用。

大至国家,中至企业,小至个人,无论是新政策、新举措还是新思想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进行验证,验证可行后再扩大推行。

(2)基于场景的招聘

很早我就在招聘领域引入“场景”的概念,即了解候选人过去的工作场景,匹配其未来的工作场景,比较其中的异同,进而分析在未来的工作场景中,候选人的能力、经验等能否得到复制或移植。很多时候,我们在招聘时,既忽略了候选人过去的工作场景,更忘了分析及匹配其未来的工作场景,这是招聘失误的重要根源。我在《把招聘做到极致2:灰度招聘全攻略》一书中,重点阐述了这种方法,如何基于“企业—岗位—团队”三种场景进行面试,并提炼了“傻瓜式”的面试问题清单,此处不再赘述。

图2:基于场景的面试思路

(3)基于场景的内部人才培养

在内部人才培养中,场景思维也可以大行其道。比如华为提出的“要优先在成功实践和成功团队中选干部”,就是一种场景思维。这背后的逻辑是:打胜仗多的地方和团队,出干部的机率更大。这个成功,有市场一线项目上的成功,有产品研发上的成功,也有流程引入变革上的成功。曾经取得过成功成果的人才,在类似工作场景中,能够最大概率的把成功再次复制出来。

华为还提出“优先在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事件中选拔干部”。这里面的关键事件,也是一种典型的场景。比如当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时、当公司实施重大业务和员工管理政策调整时、当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员工在一。程度上牺牲个人短期利益时……在这些特殊场景中,识别优秀人才,选拔优秀干部。华为还提出,要培养人才不同体系、不同产品线、不同区域与国家、不同岗位、不同周期的经验,就是要培养有“体系性作战”能力的人才。

华为的战略预备队,把一批批干部、业务骨干投入到既定的“作战场景”中(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就是通过“作战场景”去锤炼人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积累“场景人才”,以便真正“打大仗”的时候可以派得出、打得赢。

华为首创的岗位——“合同场景师”,就是很典型的“场景人才”。顺着这个思路,还可以打造一批市场场景师、销售场景师、解决方案场景师、产品场景师、交付场景师、人力资源场景师、财务场景师等。这些场景人才,相当于在某些特定场景中,能够进行特殊作战的“特种人才”,类似海军陆战队,他们在渡海登陆作战中具有超强的战斗力,发挥独特的作战价值。

很多时候,在人才目前所在岗位上,是很难培养不一样的能力的,因为他的工作场景决定了、制约了他的能力发展。这时候,必须创造不一样的工作场景,才能培养他其他方面的能力。具体方式上,可以是轮岗、挂职,或者兼任某虚拟项目的项目经理、项目成员等,通过不一样的工作场景,来发展人才“异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