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除了科举、学校外,入仕之途尚有荐举、吏员、军功、荫袭、纳赀诸途。
明初,荐举曾是入仕主途,特别是洪武年间,荐举是最主要的入仕途径。
“时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亦令举文学才干之士。其被荐而至者,又令转荐。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盖是时,仕进无他途,故往往多骤贵者。而吏部奏荐举当除官者,多至三千七百馀人,其少者亦至一千九百馀人。”585
但荐举缺陷甚多,一为标准不明,受荐主个人品鉴力影响极大;二为举荐者多取其亲近,难免任用私人;三为被荐者无恰当验证考察方法,能否胜任难以保证。到永乐以后,始逐渐被科举取代,且开始实行荐举连坐之法。永乐元年(1403年),“诏京官文职七品以上,外官至县令,各举所知一人,量才擢用。后以贪污闻者,举主连坐。”英宗时,杨士奇奏请“仍遵先帝敕旨行,但所举之人,籍记举主,后有犯赃,必明正举主之罪”586。
清代也有荐举。皇太极即位后,即令荐举人才,并采纳宁完我的建议,实行连坐。宁完我称:“古者荐举之条,功罪连坐,所以杜弊端,防冒滥。请自后所举之人,或功或罪,举者同之。若其人砥行于厥初,改节于末路,许举者随时检举,免连坐。帝嘉纳焉。”587顺治十年(1653年),又依范文程等疏请,敕令荐举。
“敕部院三品以上大臣,各举所知。毋问满汉新旧,毋泥官秩高下,毋避亲疏恩怨,举唯其才,各具专疏,胪举实迹,置御前以时召对。察其论议,核其行事,并视其举主为何如人,则其人堪任与否,上早所申鉴,待缺简用。称职,量效之大小,举主同其赏;不称职,量罪之大小,举主同其罚。”588
在推行荐举期间,多次重申荐举连坐法。“自今以后,须严责举主。所举得人,必优加进贤之赏;所举舛谬,必严行连坐之罚。”“例凡荐举之官,在本任不职,追坐举主。”在处分福建巡按李时茂举荐道员不当之时宣布:“嗣后违例,荐举者并所荐之人,俱照此例一体严加处分。”589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尚书朱之弼、左都御史徐元文,以荐举非人被免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湖广巡抚张汧被处绞刑,保举张汧的侍郎王遵训、学士卢琦、大理丞任辰旦,均被连坐夺官。后来,清代荐举逐渐演变为对京官和正印官的保举。清制,应当升迁者,须有保举方可升任京官或正印官,无保举者只能升任佐贰或杂职。本来,保举是为了使官得其人,到了晚清,保举却成了钻营舞弊的途径,特别是异途出身者为求正印官,多以贿求保,终清之世其弊不绝。
吏员一直可以入仕,且明初以吏员出身升至方面大员者为数不少,高者可至四品知府甚至六部尚书。但随着科举兴起和发展,吏员入仕在任职种类和升迁途径上逐渐受到限制。永乐七年(1409年),吏部上奏二十八人授监察御史,其中二十四人为进士举监出身,四人为吏员出身。成祖称:“古者用人,虽不专一途,然御史朝廷耳目之寄,须用有学术识达治体者,安可用吏?此选司之弊。”590黜吏员出身者,自此形成定例,吏员不得出任科道官。仁宣之时,对吏员一途多加限制。宣宗多次说:
“比者御史考察官员,阘茸不称者多由吏典出身,盖初用之时失于慎选。”591“甄别贤否,为治之要。此辈无益于用,汰去诚是。但虑今次所当汰者,未必止此(当时礼部罢免二百馀吏)。颇闻外间言,古人戒用吏,今日多用吏。民之不安,率由于此。”592“吏员出身,虽有定格,往时选用严慎,授官者少。比年吏典考满,岁以千计。不分淑慝,一概收用。廉能几何,贪鄙塞路,其可不精选乎!”593“吏部近年每奏选官,其间吏员冠带,率数百人。虽是循用旧章,亦当严加简择。分布列郡县,道理不通者有之,文移不谙者有之。贪污鄙猥,比比皆是。求其才用,百无二三。以望理民,其何能济!”594
从明代中期以后,吏员出身者几乎没有做到州县正官,即使府州佐贰也很少,大多只能当杂职官。
清代录用吏员称为著役,按捐银数量分送各衙门办事。康熙二年(1663年),停止捐纳吏员,改为招募。康熙十四年(1675年),准外省衙门照旧例捐纳,惟在京衙门和奉天衙门仍行招募。清初,规定吏员任期为五年,五年考满,考试入仕。考满未能入仕者,不得复为吏,试图以五年任期之限来防范吏员把持政务之弊。雍正元年(1723年)曾谕令清理在京逗留的任满吏员,曰:
“各衙门募设书办,不过令其缮写文书,收贮档案。但书办五年方满,为日已久,熟于作弊。甚至已经考满,复改换姓名,窜入别部,奸弊丛生。更有一等缺主名色,子孙世业,遂成积蠹*(读音dù)。自后书办五年考满之后,各部院堂司官查明,勒令回籍听选。如有逗留不归者,饬令五城司访官稽查遣逐。”595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针对有些书吏五年任满后改名换姓而继续当差的现象,令在京衙门供职书吏,无论服役已满未满,均不准改籍归宗,更名复姓。同时规定,任满书吏考试入仕者,须将年貌籍贯三代姓氏造册,存吏部备查,不取者的姓名籍贯亦送部备案,以杜重考。嘉庆五年(1800年),又下令吏员五年任满,即行开缺,不许以所办之事未完而淹留时日。“书吏五年役满,即行报明开缺,倘各衙门以该吏经手事件未完暂请留办,概不准行。”596道光、咸丰时,也曾多次下令清查任满书吏在京逗留者。
清代吏员考试入仕,只能担任低级杂职官。清初,吏员入仕,授八品以下至未入流杂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规定,吏员入仕只能授从九品或未入流杂职。考试由在京各堂官和外省各督抚于每年七月进行,自行录取,录取比例在京不超过十分之七,在外不超过十分之五。吏员入仕后,升迁也极困难,一般不得作正印官。到晚清,方有以捐纳或保举升知县者。
捐纳一途,历代不绝,但多有批评。政治清明之际,统治者对捐纳也限制较严。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以大同、宣府马草不敷首开捐例,令听选官、承差、办事官有能输草者即予选用,应降之官加输可复原职,吏员输草可予冠带。接着,又逢山西代州粮缺,令有能以己资从临清官仓运米若干石至代州者,军民予以冠带,吏员予以冠带并待历事满日依例予以出身,官员则可优先除授或不拘资次除授,应降官可复职。成化年间,以湖广用兵、陕西缺粮、宁夏缺马草、灾荒等事由,沿用并新开多种捐例,如考满官员捐纳可免其赴京给由,听考吏员捐纳可免其考试,军民捐纳可授予九品散衔。此后捐例渐滥,由原来“纳粟冠带,止荣其身,不任以职”(成化时王瑞语),发展为吏员可由捐入官,官员可由捐升迁。当时,就有不少正途官员反对捐纳。如弘治五年(1492年),吏部尚书王恕曾指责捐纳说:“既以财进身,岂能以廉律己?欲他日不贪财害民,何由而得乎?”遂停生员吏典开纳事例597。其后,捐例旋停旋开,基本上保持在军民捐冠带、官员捐开复升迁的范围之内。
清初,只准士子纳粟入监,不准捐官。顺治二年(1645年),原明朝中书张朝聘捐输木材助建宫殿,请求授官,谕以“用官唯贤,无因输纳授官之理,令所司给直”598。康熙十三年(1656年)用兵三藩,急需军资,开捐纳职衔之例,两年得银二百万,所捐最多者为知县,达五百人。此后,西安、大同饥馑,修浚永定河,置通州仓,青海用兵,均开过捐例。康雍年间的捐例,捐官的范围为通判、知州、知县、州同、县丞等。乾隆初,停京外捐例,惟许纳赀入监。旋因上下江水灾又开。京官中行人、评事、博士以下,外官中同知、通判以下,均可捐得。贡监可捐同知以至道府,降革留任官员可以捐复。大体上,从未入流捐起,京官可捐至郎中,外官可捐至道员,武职可捐至游击。但均系捐纳职衔,不准选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谕曰:
“为治之要,首在用人,而人才究以正途为重。前因军需、河务,支用浩繁,曾暂开捐例,原属一时权宜,不久即行停止。迄今阅二十馀年,而府库充盈,并不因停捐稍形支绌。铨选既无壅滞,人才亦得奋兴。可见捐纳一事,竟当不必举行,不特慎重名器,并以嘉惠士林。我子孙亦应奉以为法。倘复有奏请开捐者,即为言利之臣,更当斥而勿用。惟贡监一途,乃众所愿,弗占正途,不过给予顶带,无碍铨政,亦仿古人纳粟之意,事尚可行。”599
但该谕发布不久,又于嘉庆时因白莲教开川楚善后捐例:进士、举贡和非正途候补候选正印人员,可捐京官郎中、员外郎、外官道府等;应补候选小京官佐贰,可捐应升之官;俊秀附生,可捐道府州县。后又定捐纳道府限于曾任知府、同知、州县正印官的加捐,贡监初捐及外任杂职所捐只能授简缺而不能授繁缺。道咸同光之世,捐例旋停旋复,渐至芜滥。京捐之外,各省亦陆续开捐。除正捐外,又可于本班上输赀若干,使班次较优,或铨补较优,称为“花样”,如捐“先用”、“即用”等。
清代规定,凡捐纳者,在京分发各部院学习三年,外省试用一年,期满由各堂官和督抚甄别奏留,乃得补官。但到了晚清,无不奏留,甄别仅具形式。光绪时,曾对捐纳官员加以考试,府州厅县官考论,佐贰杂职官考告示判语,而各省考试大都敷衍,间或黜罢数人以应付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