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生机到春光无限

对于“诚”、“几”、“德”这三个概念,不是明白了意思、掌握了内涵外延就可以了,而是要知而能行。这就是“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

这两句说的是“性”和“复”的两种境界。“性焉安焉之谓圣”,如果一个人的本性自然就能安住在这个地方,安住于“诚”、“几”、“德”这三重境界,并且优哉游哉,安然自得,那么毫无疑问,你就是一个天生圣人。那么,“复焉执焉之谓贤”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复”字非常关键。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虽然已经被污染了,被遮蔽了,对于“诚”、“几”、“德”也经常迷失了,但是我们下定了决心,决定要恢复它,只要一门心思这么做,非常坚贞,非常执著,非常守信,最后终于达到了“反身而诚”的目标。这就是贤人的境界。虽然圣贤之间,表现出来的状态有所不同,但是,最后达到的目的还是一样,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下面还有两句,“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这又是什么状态呢?“发微不可见”,比如寒冬快要过去了,春天快要来了,树枝内部已经有了一线新的生机,但是这点生机太微小,我们一时还看不见。但是,等到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周围都是百花盛开,处处新绿,满眼都是春光无限。我们的精神规律也是这样,在精神的细微之处,很精微渺小,你就是想找都找不到。如果继续追寻,追寻到了最后你才会发现,就是一种“诚无为”的状态。但是,如果你想从这个细微之处生发出种种精神现象,生发出各种念头的话,它又会遍染一切,弥漫一切处。说实话,这个世界五花八门的东西,都是我们心中一念所产生的,人类社会的种种文明也是如此。

这两句话我查过不同版本的注释,都自说一套,几乎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意思毫不相干。有些注释将圣、贤、神,当成不同的境界,说达到了什么就是圣,达到了什么状态又是贤,达到了什么状态就是神。其实,圣和贤都是人,“诚”是圣贤之体,“神”是圣贤之用。这个“诚之体”是怎么用的呢?就是“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

“发微不可见”,这个也很奇妙啊!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发微,往往就是外界的一点点刺激,我们的念头就随着外缘生灭变化了;而对于圣人来说,这种发微却是来源于一念之诚。一念之诚发动之后,我们的精神就可以抵达一切、充满一切、周遍一切。大家学到这里,就不要迷信有些学者半生不熟的注解,以为在圣贤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级别的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