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的基本要素为:输入,输出,人,机,料,法,环境。
制造过程的因果分析图如图12-1所示。
图12-1 制造过程的因果分析图
1.操作者5
(1)上岗经过哪些必要的培训,有无相应的技术资质考核证明。
(2)对质量管理,特别是过程质量控制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3)对本岗位技术质量要求是否熟悉,操作技能等级及其实际水平能否胜任。
(4)其能力(通过教育、培训、技能、经验来评价)能否胜任岗位要求。
(5)对工序质量控制文件的执行情况。
(6)能否正确使用与工序有关的量具和监测装置。
2.设备、工装
(1)设备选择的合理性,其精度能否满足加工要求。
(2)设备定检、点检能否按规定程序进行。
(3)设备保养、调整、维护是否及时,检查设备的停台率或总有效率。
(4)工装验证、检定及维护调整记录。
(5)工装修理、易损件更换、磨损与报废标准情况。
(6)工位器具结构设计的适宜性(如能否有效隔离工件、适于运输等),以及使用与维护情况。
(7)异常情况如何预警,即对预警系统怎样控制。
3.物料(原材料、毛坯、在制品、零部件、辅料等)
(1)如何防混料。
(2)怎样防止物料磕碰划伤、侵蚀或变质。
(3)对工序辅料的使用及保存是否有明确的管理要求。
(4)如何保证过程物料供应顺畅。
(5)对有不同要求的物料流动怎样进行跟踪,以确保其可追溯性。
4.工艺方法
(1)工艺文件的完整性、正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严格按工艺执行时的结果操作。
(3)工序现场使用的工艺文件能否获得、齐全、统一、清晰。
(4)如何进行工艺更改控制,包括申请、评分、验证、审批和分发。
5.环境
(1)环境质量要求是否有明确规定,如温度、湿度、照度、粉尘度、噪声和毒污染等。
(2)如何监测和测量环境控制目标,并保证其符合要求。
(3)对“三废”(废气、废水、废物)如何进行处置和监测。
(4)对人和设备怎样进行安全防护,其效果如何。
(5)定置管理要求怎样实施,其效果如何。
6.监视和测量
(1)如何保证监测用仪表、装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符合要求。
(2)监测仪表、装置周期校准状况能否达到要求。
(3)如何控制测量系统(包括参与测量的工装、辅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这对于较精密的测量十分重要。
(4)如何控制监测仪表、装置的标识、防护、调整、搬运和保养。
(5)工序产品检验是否完全按检验文件的规定实施,检测频次、抽样方案、检验方法、判定准则是否正确。
(6)检验和试验记录是否齐全、清晰、无涂改。
(7)对检测出的不合格品如何处置。
7.过程管理
(1)有关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怎样监视和测量过程(如定期检查工艺纪律、现场文明生产、设备保养状况等)。
(2)对不合格品处置和纠正、预防措施有效性的监督机制如何建立和执行。
(3)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工序能力指数(CPK)来监控各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