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华为基本法》里面有知本论,知本论不是虚的,而是真实的。华为招了大量的毕业生,他们到华为一年以后就给配期权,就是把知识变成资本,就是知识的投资。每年大批的学生毕业后到华为,他们来时只有几箱书和衣服,华为把他们的知识变成了资本,这就是知本论,华为就是运用知本论不断地吸收优秀人才。
一个企业人才机制、激励机制究竟有多重要,可以从20世纪90年代涌现的中国通讯行业四大巨头“巨、大、中、华”的发展演变中去体会。“巨”是巨龙通信,当时是以学校为背景的研究机构,第一个开发了大容量局用程控交换机, 但是没有企业化的运作机制,所以第一个倒下了。大唐电信是国有企业,缺乏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相比较而言,它的发展很缓慢;中兴通讯是市场化的运作,上市公司,公司高管才有期权,员工是没有期权的,缺乏前赴后继的全员创业精神,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退化,现在就业绩上而言,它已远远落后于华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华为走到今天,与它很早就建立了科学的激励机制及管理体系是密不可分的。
当时任正非在内部经常讲“循环理论”,他说:“华为能发展,首先是这个行业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又引进了很多人才,我们把这些人才用好,把他们激励起来以后,又获得了产品的开发,生产出产品,最后获得更大的机会,是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
任正非既不懂技术,也没有客户关系,但是他在企业经营与用人方面非常有远见。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敢于自我批判。当年任正非带领的是一批一无所有的人,大家接受了很多的社会主义教育,比如学雷锋、焦裕禄等,所以特别能吃苦。
华为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点做得非常好,知道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比如早期一个邮电局的科长到深圳考察,任正非亲自下厨招待。其实旁边就有大排档,费用也不高,但是老板亲自下厨做饭招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注重客户的感受。再如,华为只有一辆车的时候,如果任正非要出去,同时来了一个客户,那毫无疑问车是要去接客户的,这就是华为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
在华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里程碑事件,就是市场部的集体大辞职。市场部集体大辞职的行动,开创了“干部能上也能下”的先河,为华为建设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开了一个好头。
事业要轰轰烈烈前进,跟不上队伍的人就被淘汰,这很残酷,但又是必须做的。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的进出淘汰机制,这一点对于华为后续的发展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后来管理者培训的时候也是作为必修的一门课,灌输干部能上能下的企业文化的内容。这是在华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的里程碑事件。
很多公司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就是企业初创的时候,更多的是靠情感凝聚,靠个人能力突破。但是到了一定发展程度的时候,需要依靠团队的能力,依靠制度的力量,依靠新的知识能力,所以管理者需要新陈代谢。能不能适当地调换创业元老,让更加职业化,或能力更符合新的发展阶段要求的人担任管理者,关系着企业能否跨越成长之坎,进入到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彭剑锋:张建国既是华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建设者,也是华为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受益者,他在华为的亲身经历具有典型性,也很有说服力。
华为有战略动力机制,解决了长期激励的问题,解决了与员工利益共同体的问题。同时,华为所从事的产业是巨大的高成长产业,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这就是“水大鱼大,水好鱼好”,华为或是赶上了好的时候,赶上了中国通讯行业高速的发展时期。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代造就了华为,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到华为去创业。当然,时代也造就了任正非这种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舍得给,承认人才的价值创造,给人才以回报。所以,当年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愿意加盟华为。
一是因为华为有理念;二是两手硬:一手是钱,一手是愿景、目标、文化,所以才能吸纳那么多人才。仅有钱走不远,仅有愿景,太空,也走不动,人才不可能留下来。解决了待遇的问题,有了动力,这是硬的方面;软的方面解决了人的使命感的问题,让人有激情。
华为从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非常强的人才专业体系,这是华为组织能力的根本。其他公司的人才处于老板个人的主观评价,依靠若干能人,而不是依靠系统,不是靠专业化和组织能力取胜。华为真正实现了从个人的成功到企业的成功,从企业家个人的智慧到团队的智慧,从个人的能力到组织的能力,从人力资源的人事行政到人力资源的专业化。所以华为的发展史代表了中国优秀企业的成长历史,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历史,也是在模仿学习基础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