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力孱弱的西晋诸王

大家都知道,曹魏时期实行“苛禁宗室”的政策,宗室诸王不仅封国小、地方穷、人口少,而且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甚至没有行动自由。据史书记载,曹魏宗室诸王“游猎不得过三十里”,而且中央“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所以说,曹魏宗室诸王表面上是风光无比的王爷,实际上却形同囚徒,还要时时受到中央特务机构的督察。

这里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次,陈思王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与卞皇后所生第3子,生前封陈王,去世后谥号“思”,故后世称之“陈思王”,作为三国著名文学家,曹植乃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者,与其父曹操、兄曹丕合称“三曹”)与白马王曹彪(195—251,字朱虎,嘉平三年即251年因与王凌谋划反对司马氏,事败赐死)从洛阳返回封国。兄弟二人因为很久不见,“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就是说,曹植和曹彪想借着一起走的这一点点时间,来叙一叙兄弟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也被“监国使者”,即特务们拒绝了。据说,曹植当时十分气愤,还特地写了一首诗,咒骂这些不通人情的使者。然而,曹植也只能骂骂而已,丝毫无济于事。正是由于曹魏王朝“苛禁”诸王,所以“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就是说,曹魏的宗室诸王,人人都非常想做一个平民百姓,可是连这个愿望都无法实现。

西晋初年,朝臣们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有许多人认为,曹魏之所以很轻易地就被取代,正是由于其实行的这种“苛禁宗室”的政策,认为是这个政策造成了诸王毫无力量,无法发挥拱卫中央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晋武帝司马炎“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前前后后大约封了几十个同姓诸侯王。从理论上来说,西晋诸王所掌握的权力应该很大,因为要想宗室诸王具备藩卫中央的实力,就必须给他们以实权。然而,理论毕竟只是理论,事实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一项政治制度的建立或者一项政策的调整,必然要受到其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

什么叫时代条件的限制?简单地打个比方,就是你不能要求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们开宝马、坐奔驰,因为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只有马车和牛车。那么,西晋封国诸王的权力,要受到哪些时代条件的限制呢?

这个时代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从秦汉以来确立并得到巩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适合于当时的经济基础,这个制度在西晋的时候比较完善,不可能发生逆转,作为隶属于皇权的王侯封国,它所拥有的权力,必然要受制于专制皇权。

第二个是,从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战乱,严重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西晋虽然再次实现了的全国的统一,但受到重创的社会经济却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够恢复的。

举个例子来说,晋武帝太康(280—289)时期号称“治世”,但是,太康元年(280)的全国人口总共才只有1616万,和西汉末年2900多万相比,差距甚远。如此一来,王国的规模和制度也必然要受到它的制约。总之,由于这两个客观条件,尽管西晋诸王极受尊重,行动也自由得多,但是从掌握的实权来看,与曹魏诸王相比,并没有也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从封国财政权来说,诸王无权向封地中的所有民户征收赋税,他们仅仅拥有对部分民户收取赋税的权力,这部分民户才是诸王的“食户”。

例如,中山国有户32000,中山王司马睦(生卒年不详,字子友,司马懿六弟司马进之子,著名史学家司马彪之父)的食户却只有其中的5200户;

平原国有户31000,平原王司马榦(232—311,字子良,司马懿嫡生第3子,司马师、司马昭同母弟)的食户只有11300;

梁国有户13000,梁王司马肜的食户只有5358;

太原国有户14000,太原王司马瓌(?—274,字子泉,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子)的食户只有5496;

东平国有户6400,东平王司马楙的食户只有3097。

而且,根据规定,就是诸王所食之户,大部分的赋税收入也要归中央财政,诸王最后能到手的部分,大概是其中的三分之一。以前举中山王司马睦为例,他的封国虽然一共有民户32000,但他却只能向其中的5200户收取赋税,就是这5200户的赋税收入,其中三分之二还要上交给西晋中央政府,他自己只能得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司马睦的实际赋税收入只有1400户。由此可见,诸王的财政权实际上很小,封国财政权的主体,仍然控制在中央政府的手中。

其次,在王国官吏的任用上,诸王在事实上也受到中央的限制。的确,西晋初年曾经允许诸王“自选其文武官”。但事实上,这种“自选”始终要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更不可能随心所欲。例如,梁王司马肜曾自选张蕃为王国的中大夫,但张蕃这人品行不好,又犯过法,结果司马肜就因为选人不当,被“有司”(中央监察部门)参奏了一本。作为惩罚,他被削夺了一个县的封地。

有鉴于此,那些稍微胆小的诸王,也就不敢或不愿自选官吏了。例如齐王司马攸的王国曾缺少一位长史,但是他却拒绝自选,还专门下了一道命令,说:“选官用人,这是中央政府的事情,王国本来就不应该插手此事。”琅邪王司马伷(伷读zhòu,227—283,字子将,司马懿第5子,司马师、司马昭异母弟)在被封为东莞郡王的时候,也曾极力推辞自选官吏的特权,希望由中央政府为自己的封国配备官吏。随着这种情况的日益增多,诸王官属的任命权大概不久之后,就全部交还给了中央政府。

最后,封国军队的数量,就史籍所记载来看,也没有多少。根据《晋书》的有关记载是:诸王就任于封国,则大国置兵5000人,次国3000人,小国1500人。如果诸王没有到封国就任的话,情况就变成了:大国置兵100人,次国80人,小国60人。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王国的军队全部由中央政府配备,也就是说王国军队的指挥权,实际上仍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中,诸王无权随意调动或指挥封国的军队。

由以上三点可知,西晋诸王无论财权、政权、军权,都要受到西晋王朝的严格限制和控制,因此,诸王封国不过只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种特殊地方机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西晋诸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渴望留在京师洛阳,而不愿意到封国就任。实在迫不得已就任封国,在离开京城之际,“皆恋京师,涕泣而去”,这就是说,很多人是抹着眼泪到封国上任的。

更有甚者,“就国”有时还被用作权力斗争的一种手段。例如,齐王司马攸在诸王中颇有威望,又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弟弟,晋武帝对他心存猜忌,担心他在自己死后会夺太子之位,于是就决定把他调离京师。为此晋武帝多次下诏,一再催促齐王司马攸到封国就任。

比如,“八王之乱”的过程中,在诛杀杨骏之后,楚王司马玮被任命为卫将军,领北军中候。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觉得楚王司马玮为人“性狠戾,不可大任”,因此,二人经过商量后,做出决定:命令楚王司马玮和其他诸王一样,就任于封国,结果此事惹得楚王司马玮十分生气。

如果说西晋的诸王在自己的封国,能够拥有像西汉王侯那样大的权力和利益,西晋诸王还会不乐意到封国上任吗?事实上,对于西晋封国的真实情形,当时的人就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例如刘颂(?—300,字子雅,广陵即今江苏扬州人),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晋的诸王封国,实际上只是“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他进而认为,建立这样的王国“适足以亏天府之藏,徒弃谷帛之资,无补镇国卫上之资也”。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建立这样的王国,不过是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受到一些亏损,根本就起不到保卫国家、护卫皇帝(“镇国卫上”)的作用。诸王封国既然连“镇国卫上”的作用都发挥不了,怎么还能掀起“八王之乱”那样的翻天巨浪?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是造成“八王之乱”根源,于情于理都讲不通。也就是说,第一种观点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