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斯洛小传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9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人本主义管理学的奠基人、心理学第三势力(Third Force Psychology)10的领导人。

马斯洛1908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Brooklyn)的一个犹太家庭。马斯洛的父母是从沙皇俄国的基辅城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马斯洛的父亲塞缪尔•马斯洛(Samuel Maslow)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马斯洛的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马斯洛的母亲罗斯•马斯洛(Ross Maslow)极度迷信,性格极为冷漠,待人残酷、脾气暴躁,经常为一些小小的过失就冲着孩子们说:“上帝将严峻惩罚你!”马斯洛小时候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给少年的马斯洛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马斯洛母亲去世时,马斯洛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

马斯洛虽然出生在犹太家庭,但家里没有什么要恪守的犹太人宗教礼节,正是这种从幼年的心灵折磨到科学探求的发展中,年轻的马斯洛逐渐对宗教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和对无神论的尊重。马斯洛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没有快乐童年的人,最终却在研究健康人格上成就卓越。用马斯洛自己的话说,“我常常感到惊异,我的理想主义倾向,我对伦理的关注,我对人道主义、善良、爱、友谊和所有其他美好事物的强调是从哪里来的?我确知它们并不是母爱的直接结果。但是,我的生活哲学,创立理论的整个取向,以及所有的研究,却都可以从憎恶和反感她所喜欢的每件事情中找到根源。”11

作为犹太人,马斯洛一家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马斯洛从小就是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青少年时期,马斯洛曾因体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极度自卑,借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后来当他回忆童年时,马斯洛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马斯洛是智商高达195的天才),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少年时期的马斯洛,还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当马斯洛在十年制学校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和美国政治家、思想家、第16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马斯洛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

马斯洛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马斯洛学习法律。1926年,马斯洛进入纽约市立学院(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CCNY)攻读法学专业。起初,他只是为满足父母的愿望专修法律,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因而广泛地选择了各种喜欢的学科。由于对于学习法律没有兴趣,三个学期之后,马斯洛转至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W-Madison)攻读心理学。他的心理学导论课的教师是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构造心理学派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学生——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雷福德·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 1867-1927)。但他很快厌倦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分析和铁钦纳的枯燥乏味,不久又返回纽约市立学院。1928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Bertha Goodman)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时开始的,那年马斯洛20岁,贝莎19岁。

婚后,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这也是他真正进入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并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师从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之一克拉克·赫尔(Clark L.Hull,1884-1952)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然而,随着马斯洛日益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他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热情渐渐减退。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马斯洛又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他写道:“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她使我从前为之如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它不是能成立的。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的身上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它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像幻想中的天堂一样美好。”

马斯洛于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以研究罗猴(Rhesus monkey)和依恋行为知名的比较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1905-1981)12的研究实习课,并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德语:Gestalt theorie)心理学家马克斯·魏特海默(Max Wetheimer,1880-1943)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至此,他渐渐对猿猴(ape)行为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马斯洛每天花费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35个灵长目动物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动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动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动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在哈利·哈洛的指导下,马斯洛于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由于马斯洛的博士论文非常出色,他给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创始人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13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1935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Thorndike’s Learning Psychology)工作助理。

1937年,马斯洛应聘担任了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心理学副教授。马斯洛在布鲁克林学院任教期间,正是德国纳粹迫害学术思想的时期,很多欧洲著名心理学家避难美国,他因而得以结识格式塔心理学家马克斯·魏特海默,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以及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奥地利裔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和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等。这些人的思想对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产生了影响。在布鲁克林学院期间,马斯洛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马斯洛敞开门户,努力向每个学者学习。这一时期,多个学科、不同学派的撞击,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见解交锋,为马斯洛日后心理学观点的形成起到了积淀作用。

在布鲁克林学院任教的1938年,是马斯洛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年,马斯洛的心理学新观点在这一年产生。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的推动:一方面是对黑脚印第安人的考察;另一方面是马斯洛第一个孩子安的出生。这年夏天,在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14的鼓励下,马斯洛前往加拿大艾伯塔省(Alberta)对黑脚印第安人(Blackfoot)的保留地进行实地考察,进行人类学研究。马斯洛声称,在那里发现了和社会几乎相同的一组人格。马斯洛认为,典型的黑脚印第安人的人格特征是真诚、友善,而没有不安全感、怀疑感、妒忌、忌恨、敌意及焦虑,却很少表现出恐惧感。有一个例子,他们知道会被一匹发狂的马抛下来,所以除非非骑不可,一般不会去骑它。这并不是他害怕被抛下来,而是认为如果没有必要,他并不想被抛下来。他们直率地去做正确的事,而并不注意礼节。几乎没有对权利的追求,人们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显示了很高的或充分的自尊。

通过这次考察,马斯洛不但摆脱了种族偏见,而且深深感受到了印第安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合作、和睦、同甘共苦的精神。马斯洛发现黑脚印第安人具备的人格特征,在他所在的白人社会是同样存在的,这促使他开始思索人性中“基本的”人格结构是什么,动机理论的萌芽由此形成。而家庭中女儿安(Ann)的诞生,给他提供了一个具体观察人类动机的范例。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家伙从小就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通过对安的观察,马斯洛开始怀疑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环境塑造的产物,通过进行一定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就可以培养出想象中的人物,而新生儿与生俱来的一些需求是行为主义无法解释的。许多常见的问题用当时的经典理论解释不通,马斯洛决定要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

在布鲁克林学院任教期间,马斯洛开展了对人的动机的研究,1943年在美国《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著名论文《人类动机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15。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求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这实际上是一个分析人类动机的框架,并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概念。可以说,“需求层次论”的提出奠定了马斯洛一生的成就。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求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向上依次是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位于需求金字塔的塔尖,是让马斯洛追随者最着迷的状态。

什么是自我实现?谁完成了自我实现?马斯洛列了一个清单点明他认为完成了自我实现的人物:亚伯拉罕·林肯、托马斯·杰弗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诺·罗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1884-1962),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姆斯·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德国著名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犹太裔荷兰籍哲学家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教育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和12名研究时还健在的普通人。他进一步描述了有哪些因素能激励处于这一层次的人。马斯洛声称,这些人追求真理而不弄虚作假;追求独特而不是单调平庸;追求圆满而不愿有所缺憾;追求简洁,力戒不必要的复杂纷乱;追求乐在其中,而不是忧愁、严肃和苦役;追求自力更生,而不是附属依赖。马斯洛相信,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越是成熟的人越富有创作的能力,邪恶和神经症是环境造成的。

1945年中期,马斯洛预备对研讨自我实现投入更多的精力。自从3年前这一概念初步构成以来,他对此做了很多考虑,并记了大量笔记。在笔记本的第一个条目上,他写道:“在杂事烦扰多年的当前,如今我决定对于优秀人物(Good human being)进行深化研讨,要做到尽可能的严谨和正规,虽然一切都相当困难,并且存在相当多的成绩。我要对难以克服的困难保持清醒的认识,然后毫不畏惧地勇往直前。”

到1946年年初,马斯洛揭示了自我实现者似乎共有的两个重要特征:他们是对于隐私的强烈需求和易于产生奥秘体验。他对第三种特征也有预见:感情健康的人比心胸焦虑的人更能用精确的目光看待世界。最后,他还是预备做几个完全创新的实验。他试图证明,自我实现者确实有更精确的对于理想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别人的人格做出判断,还体现在分辨光和声的物理世界方面。

这时,38岁的马斯洛的健康开始恶化,他不得不到他弟弟开办的位于加州普里山顿(Pleasanton)的马斯洛制桶公司所在的普里山顿乡村疗养一段时间。在普里山顿乡村,他读了大量重要人物的传记,对马斯洛来说,这是新的、关键性的一步,从这些具体的人物身上,他发现了人格的健康与人格的力量。
   1946年年底,马斯洛根据自己正在构成的动机理论提出了14个命题。他强调:生活的真正成就来自于我们本人的高级需求的满足,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满足。高级需求满足能够引起更加合意的客观效果,即更深入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那些生活在自我实现程度上的人,理想上也是最博爱并在个人特质上发展最充分的人。

1951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之聘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这是一所新成立的大学,有非常宽松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研究经费也非常充裕,马斯洛在这里开始了对健康人格与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的研究。1954年,马斯洛出版《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16,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重要概念。由于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盛行,人本主义心理学并未得到心理学界应有的重视,连马斯洛有关动机与人格研究的论文都无法在美国主流心理学刊物上发表。

《动机与人格》最后的几章,包括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关于爱、认知、动机等的具体表现方式。最后几章不仅仅是写作方式新颖,内容上也锐意革新。马斯洛提出了把传统心理学研讨转变为兼有科学与伦理意义研讨,给人们留下了令人振奋的想象空间。最令人鼓舞的大概是这本书的附录“积极的心理学所要研讨的成绩”。在附录中,马斯洛提出了一百多个人本心理学的研讨项目,比如,人们怎样才能变得聪明、成熟、仁慈?人们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趣味、性情及创造力?人们怎样才能学会顺应新情况?人们怎样才能学会发现善、辨认美、寻求真?

《动机和人格》很快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马斯洛一下子成为全美国的学术名人。这部著作被公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更有意义的是,它富有压服力的思想开始浸透到其他领域,包括企业管理、市场销售、教育、心理辅导及心理治疗等。对许多关注心理学及心理学运用的人来说,马斯洛的名字开始成为一种深化探求人性的标志。他的心理学理论表现出独特的美国式的激进、创新、向上和乐观精神。

在《动机与人格》之后,马斯洛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心理学概念——“峰值体验”(peak- experience),这也是他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研究之一。马斯洛毕生都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依然不会放弃任何对研究有益的内容,包括宗教体验。为此,他阅读了大量东方宗教思想的背景材料,他认为峰值体验人人皆有。应当看到,马斯洛的峰值体验在被一些心理学同事肯定的同时,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已经超出科学的范围,进入了不能证明的宗教领域。

直到1961年,马斯洛联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成为该杂志的首任编辑。1962年,马斯洛出版《存在心理学探索》,首次提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同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正式成立,马斯洛担任了《超个人心理学》杂志的首任编辑。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

这一时期,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管理中得到了验证,企业界已经意识到对人的激励应该从金钱转移到关心员工自身上。以后几年,马斯洛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理论,随着《存在心理学探索》的畅销,自我实现、峰值体验(peak-experience)等词已经成为显学和公共术语。晚年的马斯洛,进一步提出了“超个人心理学”17,这一学说着重研究宗教精神和“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成了这一学科的奠基人。这一学说刮起的浪潮,被人们称为继心理学第三思潮之后的第四思潮。

1965年,马斯洛根据自己1962年夏天对南加州“非线性系统公司”考察所写的日记,出版了一本非常不起眼的小册子——《良好精神状态的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也称为《优心态管理》)。这本书强调了组织中“协同作用”,主张实施“开明的管理”,以使公司和员工的利益达到统一。遗憾的是,这本人本主义管理学的开山之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1966年7月8日,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年秋天,马斯洛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最高赞誉和殊荣,他被美国人本主义协会评选为这一年的“人本主义者”,每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约请信,请他参加各种学术和政府会议,接受荣誉学位或者与各种集团、教育机构在研讨项目上进行合作。这表明马斯洛的研究终于获得了美国心理学界和社会公众的认可。

正当马斯洛在人本主义管理理论领域的名声日见显赫之时,他应邀来到加州担任萨加公司(Saga)的驻访学者。萨加公司是一家著名的业务蒸蒸日上的午餐服务公司,而马斯洛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新英格兰地区的恶劣天气使他饱受心脏病的折磨。因此,马斯洛愉快地接受了这项为期4年、待遇丰厚的研究任务。1969年年初,马斯洛向布兰迪斯大学请了长期病假,来到阳光灿烂的加州。在萨加公司,他有一间单独的设备齐全的办公室,可以在任何时候对公司的高管进行访谈。

此时,马斯洛把家安置在加州圣马特奥县(San Mateo County)东南部的一座叫作门罗帕克市(Menlo Park)的小城,过着半退休的生活,并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Laughlin Function)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年6月8日,马斯洛因心力衰竭,在家中逝世,享年62岁。

马斯洛的去世并没有中断他所开创的事业,1970年8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了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决议,使之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2分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遗憾的是,马斯洛本人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鞠躬尽瘁所获得的成果。

马斯洛去世20多年之后,人本主义的管理潮流使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马斯洛60年代的经典著作《良好精神状态的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1998 年,这本书以《马斯洛论管理》(Maslow on Management)为名重新出版,人们将马斯洛称为人本主义管理学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