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秉承不变的商业核心逻辑的同时,彩姿商贸也在奋力向数字智能化靠拢。
早在2016年前后,朱国荣已经感到互联网巨头给行业带来的冲击。彼时,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纷纷入场,大资金、强技术,推出快消品B2B平台,期待让终端门店直接在B2B平台上下单采购,完全摒弃中间商。为快速拿到货源,这些B2B平台甚至不惜从市场上回收货品再平价销售,乃至补贴销售。这给各级经销商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朱国荣坚信销售一定要靠人来做链接,线上不能替代线下,但他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将人和技术更好地结合。“营销的核心是解决增量的问题,但凡要用人做的事情,就是要去打开局面的。”朱国荣分析。所有的存量都可以交给别人做,或者交给技术来解决。
“牛店商”由此诞生,于2017年3月正式投入运行。
这是一款链接经销商和终端门店,进行供货交易的线上平台。和那些砸钱模式的公众B2B平台不同,“牛店商”几乎完全复制了线下的经销商结构。也就是说,交易平台改变了,但交易关系并无变化。在“牛店商”上,渠道依然被做了精准的分类,商超、小门店、餐饮等,不同类型的B客户面对相同的商品,看到的供价是不同的。当一个B客户下单后,依然会由这个客户原有的经销商来负责供货。如此一来,原有的渠道体系完全不会受到干扰,线上线下依然同价。
唯一不同的是,终端门店在线上下单采购,可以拿到积分,并到积分商城中兑换礼品。这一点看上去并不出奇,但彩姿商贸在这一点上花了非常多的心思,所有的礼品都为终端门店“量身定制”,比如餐饮店可以兑换洗涤剂;而小门店则可能拿到洗发水,摆上货架就能销售变现。
没有大额补贴,也没有多么艰苦卓绝地硬推,只靠精心的设计,“牛店商”顺利地被B客户接受。直到现在,彩姿商贸的交易量中约有一半来自“牛店商”。看上去是左手倒右手,但“牛店商”高效地解决了供应链管理、交易管理、客情关系管理三大模块的经营琐事。在“牛店商”App上,所有的销售状态都即时更新,交易双方信息清晰可视,还可以自动生成销售分析报表,给经销商提供不同客户的订货频率和订货金额等信息,以供分析和决策。本质上,通过“牛店商”帮助了经销商更高效地获取订单,且让决策更加数字化。由此,将“人”从日常运营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聚焦核心的营销推广职能,挖掘更大的增量。
而今,喧嚣一时的B2B平台热度渐退。业内专家分析,实际上很多科技公司忽略了,B2B市场和B2C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同于C端用户,B端店主永远要以逐利为目标。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所谓的忠诚度,今天有补贴就用,明天没有了就会立刻停掉。短期的高额补贴并不能让这些B端客户形成消费习惯。更何况大量的终端门店依赖经销商的不仅仅是进货,还有更多的服务细节。比如退换临期商品,对货品进行上架和理货……正是有了经销商提供的服务,一个小门店只需要夫妻两个人就可以经营,风险也相对可控。从这个层面上看,很多小店是离不开经销商服务的。也就是说,经销商对于小店最大的价值在于服务,而B2B平台则是零服务的,二者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具可比性。但未来在商业流通领域,去中心化一定是趋势。每个经销商都可以在技术的赋能下提升自己的营销力,做好深度分销,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