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什么“陪跑”的总是你

不少销售人员在业务跟进了一段时间或者投完标后,独自在那里哀叹:“这次又是陪跑啦!”

“陪跑”还有一些通俗的叫法,如“炮灰”“备胎”等,字里行间无不满含销售人员深深的沮丧与无奈。

当然,“陪跑”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陪跑”,目的是锻炼自己,“愉悦”客户;另一种是“陪跑但不自知”,满心欢喜地和客户沟通交流,最后发现客户早就心有所属,自己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作为大客户销售,在业务拓展过程中“陪跑”的情况在所难免,很多客户已经有了中意的供应商,但是为了招标的时候合规,或者为了在老板那里说得过去、给现有供应商一点压力等原因,会拉上几个供应商来“陪跑”。

客户在招标过程中会有一些公司来“陪标”,最终选择自己意向的供应商,这不算是新鲜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因为一个项目到了招标阶段的时候,客户的购买流程进入了“方案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客户最关注的是什么?风险!而有招标就会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作为一个客户的采购负责人,面对这么重要的标的,你敢冒这种“意外”带来的风险吗?

但是,如果“备胎”们竟然不自知,仍然剃头挑子一头热,不撞南墙不回头,自己付出代价可就有点大了。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陪跑”呢?

1.关系不错的客户会直接跟你说

比如在一次投标前,客户采购部中的一个兄弟告诉我:“这次你们就走个过场吧,这块业务你们的占比已经超过50%,不可能再给你们业务了,有时间忙点别的,报个价得了,千万别瞎搅和啊!”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要再投入精力了,意思一下就行。

2.客户找到你的时候直接要报价或者方案

如果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客户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不是和你聊需求,而是让你直接给他报一个价格,或者根据他的要求提供一套方案,这时候八成是他已经有了明确意向的供应商,拉你做陪跑就是最后比较一下,验证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这里为什么说“八成”?因为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他报上去的供应商及方案被大老板退了回来,觉着你还不错,拿你来应急,这种情况算是天上掉馅饼,一定要接住。

怎么知道这次是不是天上掉馅饼呢?直接问他:“哥,这方案要的也太急了,这么短的时间哪里搞得定啊?您就告诉我到底是干啥用的,好不好?”

3.客户在和你聊的时候总是在问你这些问题

这种产品或服务有吗?碰到这种问题你们如何处理?你们的产品/服务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有何优点?这说明客户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选择标准,而且已经有了一个标杆供应商,问这些问题是看一看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点在哪里。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确实有独到之处,而且给客户带来的利益能让其眼前一亮,就还有“翻盘”的机会。如果你发现客户在敷衍,就说明基本上没戏了。

当然,判断自己是不是在“陪跑”还有多种途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项目你没有从“挖掘需求”这个阶段开始跟进。而且当开始接触客户的时候你发现他已经有了那种胸有成竹,处处以他的意见为主的感觉,那么大概率可以确定你是来陪跑的。

既然“陪跑”这么令人讨厌,怎样才能尽量不陪跑?

和成为“陪跑”的销售人员相反,有一种销售人员很让人羡慕,就像我原来部门的大客户销售小刘,当我问起一个大客户的投标有没有把握的时候,他非常自信地告诉我:“放心吧!头儿,客户的这次招标文件都是我们帮着做的,其中的技术要求就是根据咱们做的方案定的。”听了这句话,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小刘有底气说出这句话,自然是因为他在客户“发现问题”和“确定需求”阶段就已经和客户有了深度的沟通,才有资格去和客户共同制定决策的标准。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自己陪跑的机会更少一些,最好的办法是提早介入客户的购买流程,让客户在购买的初期阶段就想到我们、认可我们的专业度,这恰恰也是“微营销”的目的。

如果意识到自己是“陪标”该怎么办呢?

先说一个案例:一天,销售小王对销售经理老王说:“领导,××客户下个月招标,业务还是会交给原来用的那一家,咱们这次铁定是陪跑,随便报个价格得了。”

你要是老王,你会怎么回答他?

答应他?既然是陪跑,就不要花太多精力了。或者是臭骂他一顿,让他好好回去准备报价。

结果,老王是这么说的:“如果确定是陪跑,我们就不要花太大精力,但是价格要认真报,我们要搅搅局,不能让那一家竞争对手拿得这么轻松!”

老王这么说的道理有三个:

第一,有些标我们确实是明显知道中不了,就是一个“陪跑”和“备胎”。但是同样要认真参与,万一“铁定”中标的那一家出昏招了呢?在投标过程中“捡漏”的案例还是有不少的

第二,即使知道自己中不了,也要想办法去搅局。比如报一个自己接受范围内的最低价。你这次让竞争对手赢得太轻松,他就有更多的精力和利润空间在下一次竞争中和你死磕,如果他在这个标的上挣不到钱,下一次竞标他就要好好琢磨琢磨,你的压力也就小一些。

第三,要让客户看到我们的态度,即使是“陪跑”,也要做一个认真的“陪跑”,就像追一个喜欢的女孩子,虽然明知道自己是个“备胎”,也要做一个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备胎”。

老王的做法虽然值得商榷,特别是“低价搅局”的做法,往往会产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后果,但是商场如战场,有些打法我们可以不用,但不能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