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网上偶然看到一首诗,语言很直白,但令人非常震撼。我当时就想着抄下来上课时给大家念一念,是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的一个碑文,是一个教士写的一首诗: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党人时我没有作声
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接着,他们屠杀犹太人时我没有作声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屠杀天主教徒时我没有作声,
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他们直奔我而来,
然而已经没有人能站起来说话了!
这就是不义的可怕之处!所以,古人对不义的后果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天道好还,对别人的不义,最终结果一定会还到自己头上来的。小人当然是“不畏不义”,对于不义这样可怕的事情,小人一点都不会害怕。
“不见利不劝”,这一点大家可能也都有体会,让有些人去做一件好事情,做一件仁义之事,那是不行的。凭啥让我去做哇?仁义卖好多钱一斤?他非要讲好条件才行。非要让他做,那也要用利益来相诱劝,让他觉得有利可图才会去做。我记得当年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每年春天到了要去植树,是义务植树节,但是没有哪个愿意去。但这个是要完成任务,上面要检查的啊,最后单位就说,凡是去植树的人,每人发补贴多少多少。说实话,有的人虽然到郊外植树去了,但老是动口不动手,还满口嘟哝,哼,这点补贴不够我打牌点上一炮的!
这也是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不见利不劝”,这是小人的特点啊!现在国学热了,有些地方政府也号召公务员们加强学习,但很多时候也是以利相劝,以检查、考评,或是与政绩挂钩来督办。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啊!面对大多数“不见利不劝”的小人,只有先以利相劝才行。这就有点像佛教里说的,菩萨对凡夫众生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先让你尝到点甜头、给你点好处,最后逐渐把你引入到佛法正道上面去。
下面,孔夫子对小人的最后一个特点进行了总结,那就是“不威不惩”,就是我们一般人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你给他说贪污腐败这个事情做不得,要双规,要坐牢,但是他偏要去做。为什么呢?因为“不威不惩”嘛,他必须要等到哪一天事情发了,哪一天真正是锒铛入狱,这个时候感觉到了法律的威严,这个时候才会后悔:“哎呀!请求宽大处理我吧,我以后再也不敢做这些事情了!”但是,悔之晚矣!大多数贪腐官员都是如此嘴脸。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我们通过这几句来看,孔夫子对人性看得是非常之深刻、非常之准确!即使到了现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话,现代人基本没几个能逃得出这几句话的。所以,孔夫子对这个噬嗑卦理解得很深啊!这几个断语下得非常坚决,天下人就是如此。如果对小人的这些毛病不加以惩戒、不加以约束,那么小毛病肯定就会变大。小人本来还不是坏人,如果一放纵,逐渐就会变成坏人。